東南衛視播出《海洋季風·風從海上來——福鼎:山海交輝 魚美茶香》,帶大家一起感受福鼎為發展海洋經濟所做的努力。 精彩內容盡在視頻中 點擊觀看
依海而興,向海圖強。福鼎市坐擁433公里黃金海岸線,域內大小港灣星羅棋布,海洋資源尤其優越。從20世紀90年代初,福鼎就從沙埕港開始逐步推廣大黃魚網箱養殖。如今,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養殖戶的增加,福鼎市已形成大黃魚從苗種繁育到網箱養殖,再到成品魚加工的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 記者登上漁排的時間是下午三點,正是全國優秀科特派、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朝新給大黃魚魚苗準備“營養餐”的時候。三十多年前,王朝新就已經跟在“大黃魚之父”劉家富身邊學習魚種繁育技術。從前年開始,他就在沙埕灣內承包了這一片漁排,做大黃魚的雜交育苗研究。 王朝新介紹,長期以來,福鼎市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省級水產良種場一直都保持著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良種擴繁工作,同時,也與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合作科研項目,持續提高大黃魚培育過程中的成活率。福建省種業創新項目也在福鼎設點,開展大黃魚苗保種研究,將不同抗逆性、抗病性、體色的種苗保存下來。 王朝新告訴記者,福鼎市共有36家大黃魚育苗場,年培育大黃魚苗種15億尾,產值近兩億元,但大黃魚種業創新卻是一件慢不得,也急不得的事情。近年來,福鼎市正在加快推進的“鼎魚計劃”,重點工作就是大黃魚良種選育和種業的科技創新。 與此同時,有些福鼎養魚人,也開始了更大膽的嘗試。福建創源農業負責人張毅和他的小伙伴就在距離沙埕港18海里的臺山島,開辟了一片大黃魚的“海洋牧場”。 洋流帶來了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魚蝦,捕食天然魚苗和浮游生物可以保證大黃魚的野性,因此這里成品魚的品質接近野生大黃魚。這一片海洋牧場的養殖規模常年保持在100萬尾,每年可向江浙滬中高端市場,提供50萬斤野化的成品大黃魚。 為福鼎人帶來財富的,不僅有海中的大黃魚,還有這里種植生產的白茶。有著海上仙都美名的太姥山上有一株野生古茶樹,相傳是太姥娘娘親手種植,被公認為福鼎大白茶的始祖。一百多年前,福鼎大白茶就已經從這里出發,遠銷東南亞、歐洲等地。 炎炎夏日,位于佳陽畬族鄉的福建省恒春源茶業有限公司的天湖山有機白茶基地綿延、綠意盎然。從2004年開始,該公司正式打開了歐美市場,年均出口白茶20多噸;2019年,天湖山有機白茶基地獲“美國雨林聯盟”認證,成為福鼎首家、福建省第四家擁有此認證的茶企,這標志著這一片茶園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再次得到了國際認可,拿到了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同樣是做白茶出口海外生意的福建泰美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宗佑,選擇了跨境電商平臺作為主要的銷售渠道。通過三年的籌備和嘗試,在這跨境電商平臺上,企業實現了白茶品類的銷售第一名。這也為福鼎白茶業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發。 近年來,福鼎市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推進茶產業綠色轉型、高效生態生產。目前茶青采摘、交易及茶葉生產、銷售過程已全面納入福鼎市白茶大數據溯源平臺系統,確保每片茶葉都有據可循、有據可查。2022年,福鼎市被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世界白茶發源地”和“世界白茶文化產業科技中心”稱號。 在依山傍海的福鼎,處處可以感受到“山海川島”的靈韻和秀美。從大黃魚養殖,到白茶出海,這些只是福鼎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個側面。接下來,福鼎還應該持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做到依海而興,更能逐夢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