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要“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匯聚起砥礪奮進的強大合力,為我市建設生態濱海旅游城市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在職黨員慰問社區老人
故事一
積分制管理 常態化服務
全市3600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服務
“走,到社區服務去!”這是當下流傳在我市在職黨員間一句時鮮話語。
??谏鐓^整治“臟、亂、差”環境衛生,掛點的市政府辦、人社局等單位的在職黨員來了,清理小廣告、勸導“店外店”、打掃環境衛生,熱火朝天;
天湖社區一些高齡殘疾老人想了解優撫等相關政策,市殘聯在職黨員來了,走家入戶慰問,及時送上康復床配備、無障礙設施改造等相關政策,溫情款款;
鐵塘社區藍天救援隊應急演練缺設備,結對社區的市民政局在職黨員來了,提供設備、現場指導,暖意融融……
讓在職黨員有作為,讓社區群眾得實惠。近年來,我市把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工作,作為推動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全面推進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為民服務活動。我市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參加對象、組織領導、主要任務及職責要求等,采取自愿報名與組織安排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在職黨員亮出身份,主動到居住地、工作地所在社區或單位掛點聯系社區報到服務。目前,全市102個單位的3646名在職黨員已到34個社區報到并序時開展服務,在職黨員報到率平均達93.8%。
2017年以來,我市創新再發力,試行在職黨員服務社區積分制,推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據了解,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每年度從零分起始積分,設基礎分、累加分、扣分等三個分項,由社區黨組織負責積分?;A分,即對在職黨員服務社區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主動到社區報到、主動認領社區服務崗位、參加社區志愿服務隊等,滿足所有項目條件的,基礎分為40分;累加分,即實行“一事一記”的動態管理方式,根據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活動、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幫扶困難群眾、帶頭組建社區社團組織等具體事項,量化積分考核,全程記錄在職黨員在社區的服務情況,并明確在職黨員每年參加社區活動不少于2次;扣分項,即在職黨員進社區要自覺遵守“六不”規定,凡被社區發現或群眾舉報違反規定,且經查證屬實的,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扣分。
每年底,社區對這些在職黨員的各項積分進行集中統計,按分值高低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次,評定結果在所在單位和報到社區公示,接受干部群眾監督。在職黨員年度積分評定等次為優秀的,優先作為社區“最美志愿者”評選表揚的候選對象或下一年度縣級及以上層面個人評先評優的后備對象;評定等次為不合格的,年度民主評議原則上不得定為優秀等次,所在單位黨組織書記要對其進行談心談話;評定為“不合格”等次比例大于50%的單位黨組織,將不得參與各級層面先進基層黨組織評先,其所在單位屬文明單位的,下年度還應列入限期整改。
積分制管理,常態化服務,激發出了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的熱情和活力。
在??谏鐓^,駐區及掛點單位的216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亮出身份,根據各自專長,積極參與社區扶弱濟困、整治臟亂堵、理論政策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等7支服務隊伍,服務社區居民。
“他們已成為社區管理、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受群眾的歡迎認可。”??谏鐓^黨支部書記夏華寧說。
“在職黨員進入社區報到服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樂人’,同時也‘樂己’。”在團市委負責人看來,在職黨員在參加社區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同樣也能得到提高、完善和發展,受益良多。2017年以來,團市委組織,包括其6名在職黨員在內,全員參與,已在天湖、桐北兩個社區接連開展了紅領巾講壇、書香夏令營、“大手拉小手·圓夢微心愿”關愛留守兒童公益行動等7場活動,反響熱烈。
故事二
黨建“1+2+N” 增強發展凝聚力
店下鎮溪美村積極探索黨建富民強村之路
“村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農村奔小康,黨員來示范。”這些鄉言俚語生動地折射一個道理,就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近年來,店下鎮溪美村黨委以“1+2+N”工作機制為引領(“1”即增強溪美村黨委戰斗堡壘作用;“2”即發揮黨支部、黨員作用;“N”即服務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主動順應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需求,不斷強化黨員服務群眾意識和辦事效率,積極探索出一條黨建富民強村之路。
黨員先行促發展
藍天白云下,粉刷一新的民居錯落有致;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凈凈;清澈的玉溪流水潺潺……這是2017年12月20日,記者來到溪美村看到的美麗景象。
美麗的村容村貌靠整治,更要靠維護。今年65歲的退休老黨員雷成椿自愿成為守護美麗家鄉的一員。每天清晨,吃完早飯,雷成椿就來到溪美村的母親河———“玉溪”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來這邊巡邏,發現有人亂倒垃圾就阻止,看到有垃圾就順手清理了。”雷成椿說。
雷成椿的“崗位”是溪美村設立的數個黨員示范崗之一。今年以來,該村以“黨旗引領 先鋒示范”為主題,立足發展、脫貧攻堅、環境衛生等任務,因地、因人制宜設置各類黨員示范崗,積極引導農村黨員干部在各項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近年來,溪美村切實采取措施,不斷加強組織建設,進一步筑強組織堡壘作用。
注重從奉獻精神強、文化程度高、帶動能力好的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致富大戶或回鄉創業大學生中擇優選配黨支部書記。目前,通過村黨委換屆和相關人事調整,該村7名黨委委員中,就有經濟能人3名、返鄉大學生1名。同時,村黨委推行“主題黨日+”活動與滿足黨員實際需要相結合、政治理論學習與生產經營技能培訓相結合、組織統籌安排和尊重黨員選擇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強化黨員教育培訓。
服務為民暖人心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溪美村頭的黨建文化主題廣場便熱鬧了起來。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陸續來到文化廣場,健身的、跳廣場舞的、打籃球的,勾勒出一幅幸福美好的新農村畫卷。
“這個廣場建得好啊,場地大,可以讓我們盡情施展。”村民王水珍笑著告訴記者,她最大的愛好就是每天晚飯后跳跳舞。“原本我們二十幾個人只能在村委門前的小廣場跳,場地小,擠得慌。”
兩個多月前,溪美村黨建文化主題廣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為村民的文化娛樂活動集中地。溪美村黨委書記葉良新介紹,廣場總投資68萬元,修建了籃球場、黨建宣傳長廊、健身區以及兒童娛樂活動區等,不僅成為黨員學習、議事場所,還豐富了溪美村民的農村文化生活。
同時,為美化溪美村整體環境,提升全村整體品位,近年來,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改造中心村“白改黑”道路鋪設、主街道安裝高桿路燈、玉溪河道一、二、三期整治工程、污水收集管網鋪設、公路沿線綠化、中心村綠化小廣場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
村美,人更要和諧。溪美村結合黨代表活動室和人大代表活動室,建立民情接待室,每周至少對轄區內的矛盾糾紛進行一次排查,同時針對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網格化管理中帶動、協調功能,及時將矛盾和問題化解。2016年以來,全村共調解處理各種矛盾糾紛20余起,收到群眾建議50多條,已辦結45條,辦結率達90%。
攜手共奔致富路
見到貧困戶林月仙時,她正在村里的織網廠上班。她一邊利索地給手里的魚線打盤,一邊說:“要不是村干部給我介紹了工作,我今年可能還脫不了貧。”
林月仙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丈夫身患紅斑狼瘡,因為治病不僅掏光家底,還負債累累。2016年,林月仙一家被定為省定貧困戶,各級幫扶部門落實了一系列幫扶措施,幫助她樹立信心,盡早走出貧困。村委幫其進行茶園改造,把原來品種不好的老白茶改種為大白茶;掛鉤領導逢年過節都會入戶慰問;介紹林月仙到村里的織網廠打工,每個月兩千多元;丈夫病情好轉,可以做些短工貼補家用……“日子總會越過越好。”林月仙發自內心地說。
發展成就,首看扶貧攻堅。溪美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39人,2016年脫貧6戶,2017年計劃剩下的5戶全部脫貧。村黨委緊緊圍繞“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和精準扶貧 “十到戶”幫扶措施總要求,通過農業技術培訓、小額貸款、土地流轉、開發旅游項目、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實行企業和合作社一對一掛鉤幫扶措施,達到“扶持一戶、成功一戶、帶動一戶、致富一方”的目的。
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民”模式,在富老洋連片開發流轉土地200多畝種植百香果園,成立綠怡百香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年產值達200多萬元;在單港種植特色草莓采摘果園60多畝,吸引大量游客觀光采摘;在柏石自然村東安宮共投入資金300多萬元發展淡水鰻養殖60多畝……這些舉措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同時,在擴大集鎮規劃基礎上,該村不斷加強對現有村辦企業進行管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來,共創辦私營企業18家,投資額達3000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1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