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陳是)近期,桐山街道十字、溪西、桐北、福全等4個社區黨總支新聘的30名兼職委員相繼到各自社區黨總支報到,他們來自各社區駐區單位、非公企業黨組織。結合區域化黨建工作實際和兼職委員各自工作崗位,各社區黨總支按協作分工的原則,對兼職委員設定相應的工作職責,共同簽訂了契約化共駐共建協議,并向社會作出公開承諾。
記者從組織部門了解到,鑒于我市近年來在探索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積累的經驗、取得的成效,今年,省委組織部確定我市為城市基層黨建聯系點,要求先行先試,總結經驗,為全省開展該項工作提供借鑒。市委對試點工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提前謀劃,今年先后5次召開動員會、座談會,研究、探討工作思路、策略,出臺實施意見和配套制度,從市級、街道、社區三個層面,構建起三級聯動、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的工作機制。每位黨員處級領導分別掛鉤聯系1個社區黨組織,分別領辦聯系點2-3個基層黨建項目,定期蹲點調研、分析研判,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三個街道黨工委進一步完善“大工委”制,共聘任22名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為街道“大工委”兼職委員,對市職能部門派駐街道機構實行統一指揮調度、統籌協調管理,參與市職能部門派出機構工作考評和負責人監督考核。社區全面推行“大黨委”制,將13個社區黨組織升格成立黨委(黨總支),聘任87名駐區單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的黨組織負責人及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單位黨員負責人、社區民警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完善兼職委員年度設崗定責、公開承諾、定期通報、黨員群眾評議等制度。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發力點和著落點。近年來,我市在深化網格化黨建工作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優化組織架構建設中,我市著力總結提升、開拓創新,逐步形成、完善以社區黨委(黨總支)為主體,“網格型”黨支部、“功能型”黨支部、“產業型”黨支部為基礎的“1+3”城市社區黨組織體系,同時依托不同功能的社區群眾組織,探索設置治安巡邏、就業援助、文體文藝等40多個功能型黨支部(黨小組)。全市以網格為單位單獨或聯合組建了49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將生活、工作在社區網格內的在冊黨員、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下崗職工黨員等6類黨員全部“網”進黨組織管理。采取單獨組建、企業合建、行業統建、區域聯建等方式,加快在社區內的商務樓宇、專業市場、特色商街、網絡媒體等建立“產業型”黨支部,對暫不具備單獨建立黨組織的,采取“支部建在樓上”“支部建在市場”等方式建立聯合黨組織,推進新興領域黨建“雙覆蓋”。
在山前街道石亭社區,記者找到了孤寡老人王奶奶。交談中,老人不時往門外張望。“今天有客人來”,王奶奶口中的“客人”,是社區老年服務隊成員。這是一支黨員志愿者隊伍,他們每周逐一上門探望一次社區轄區內的41位孤寡老人,每月幫助打掃一次衛生、每半年提供一次健康咨詢、每逢重大節假日和老人壽辰之時送一份祝福。除了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志愿者服務隊,石亭社區立足社區實際情況,還有針對性地組建了青年創業、法律支援、民族文化服務等多支志愿者服務隊,歸口到相應的黨支部、黨小組,把黨建工作和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并延伸到每個群體、每個家庭。
社區與轄區單位各領域黨組織共駐共建是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在歷年開展市直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到城市社區兼職第一書記、副書記的基礎上,今年,我市通過實行“雙向承諾、雙向掛職、雙向管理、雙向服務、雙向評議、雙向約束”共建推進機制,進一步打通駐區單位、垂管行業、新興領域、城市社區的圍墻和壁壘,打造了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同時,通過開展“在職黨員義務服務周”“黨員志愿者奉獻日”等活動,推動全市102個機關事業單位的3646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目前,全市共搭建以黨員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平臺51個,設置政策宣教、治安巡邏等15類服務崗位,組建黨員義工隊、志愿者隊伍170多支。通過健全城市社區黨組織統籌,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綜治聯防、糾紛聯調、環境聯創、文明聯育、應急聯動”治理機制,開展“文明樓院”“文明家庭”等十二項評選活動,引導社會力量等融入社區,參與城市建設,共創幸福家園。這種多元融入、共創共享的機制,繪就了城市基層黨建的“同心圓”,形成了富民社區“十送”暖人心、小路社區“黨務聽評會”、天湖社區“六個一”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黨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