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張亭)日前,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福建省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福建省茶葉學會主辦的中華茶禮與“萬里茶道·千年友程”暨第六屆張天福茶學研討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中國茶界專家、學者、茶葉科技人員,首都文化界、收藏界、傳媒界人士,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茶企業、茶品牌及茶界非遺傳承人共30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推動新時代中國茶葉創新性,推動新時代中國茶產業發展的主題,廣泛交流探討。我市茶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陳興華應邀出席此次活動并作典型發言。
中國茶葉學會會長江用文和福建省茶葉學會名譽會長馮廷銓分別作《“一帶一路”與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張天福的人生風范與茶學精神》等主題演講。江用文在主題演講中說,“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為中國茶和茶文化向世界傳播開辟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對中國茶和茶文化傳播的框架進行了新的構建。他還系統地闡述了當前踐行的“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將會對中華茶文化和茶產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他表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茶產業要建設高標準茶園、規范茶品品質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力度,政府要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這樣也有利于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煥發異彩。馮廷銓在演講中闡述了茶界泰斗張天福對中國茶的奉獻,還有張天福的以身許茶、以茶交誼、不求奢華、不圖安逸的人生風范與茶學精神之間的關系,并對如何去學習和弘揚茶學精神進行了概括。
福建重點產茶市、縣(區)領導結合當地情況作典型發言。陳興華對各界人士熱愛與支持福鼎白茶表達了謝意,然后深情地回顧了張天福先生與福鼎白茶的深厚淵源。
早在1952年,張天福受福建省農業廳指派在福鼎白琳創辦白茶廠,繁殖福鼎白茶茶苗。1956年,張天福發表《福建省白茶調查報告》,經過嚴謹科學的論證,得出“白茶首先由福鼎縣創制的。當時的銀針是采自菜茶茶樹,約在1857年自福鼎發現大白茶后,于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大白,對采自菜茶者則稱土針或小白”的結論。1957年,全國農業大專院校教科書采用《福建省白茶調查報告》,作為茶葉專業主要參考書籍。1982年,張天福參加由商業部、輕工部主辦的全國第一次名茶評比,白毫銀針以99.9的高分摘得桂冠。2004年,張天福為福鼎白茶題寫“福鼎白茶”證明商標。2010年,在福州舉辦的“百名記者話白茶———福鼎白茶中秋品茗會”活動中,張天福在談白茶時說道,現在有客人到他家里來喝茶,都是泡10杯茶給客人喝。十杯茶中,第一杯就是白毫銀針,說明他有多么看重福建福鼎的白毫銀針。2015年12月26日,106歲的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在福州為福鼎親筆題寫了“中國白茶發源地———福鼎”幾字。
據悉,張天福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茶學家、制茶家、審評家和教育家。他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就,對福建省茶產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研討會上,福建省茶葉學會與中華茶文化促進會還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舉行“萬里茶道·千年友程”紀念茶壺與紀念幣推介儀式,通過“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與跨界營銷,以期在茶領域實現經濟、文化、技術的融合與分享,期待著以茶為因子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在和平世界再次結出極具普世價值的生活果實,印證中國茶的美好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