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上《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白茶拍攝地之前,我幻想過那里茶人私藏的清醇至味,幻想過太姥山白茶基地仙氣直冒的霧靄山嵐,也幻想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茶傳統制作技藝的淳樸匠心,卻沒料到,最后被深深打動的,是福鼎白茶的產業態度。
5天時間,11家企業、5處茶山基地、從政府、企業到制茶者,30余位走訪對象??梢哉f,在遇到福鼎之前,我們并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一個茶產業可以如此凝聚,從政府引導到企業抱團,用幾年時間將福鼎白茶打造成價值33.80億元的區域公共品牌,在全國掀起白茶品飲的熱潮;也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一個茶產業可以如此開闊,每個企業都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白茶,他們追求標準化的老茶,也做最美好的新茶,研發金花白茶,也玩轉養生茶配……
這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茶產業。
1.茶企品牌化的引領者
說起地方茶企,很多人搖頭:思維傳統、管理混亂、定位模糊、包裝老土……仿佛跟國際潮流和現代管理思維總是脫節,然而福鼎的龍頭茶企業在品牌這件事上,玩得“潮”,也守住了“質”。
品品香:
聚焦做一張老白茶的身份證
第一站抵達的是品品香茶文化體驗館,精準有序的產品陳列、專業親切的文化導引、優雅唯美的茶藝表演,無不彰顯出公司深謀遠慮的宣傳眼光。待參觀完他們的有機茶基地、管理完善的倉儲體系、白茶研究所、全國首條日光節能型白茶連續化生產線后,我們更由衷感嘆:品品香在做企業上,很專業。
老總林健先生的行業眼光相當厲害。他看準老白茶是市場崛起的亮點,就聚焦做好一杯“曬白金”,希望將它打造成王老吉一樣的市場品類代表。林總認為要核心解決的是打造出老白茶的“標準”,包括:
標榜身份:即老白茶的市場價值,目前每年會增長15%。
明確產品結構:包含老白茶的品質及包裝等。品品香企業是白茶國際標準的參與制定者之一,在老白茶質量把控上引領業界,同時,企業還在包裝上顛覆了傳統外形,設計出梯形小磚,十分具有辨識度。
引領品飲方式:品品香提出了“老白茶煮著喝”的口號,解決了喝白茶的普及性問題,培養客戶認知,引領品飲方式的改變。
這是一個相當講戰略的企業。
綠雪芽:
最古老名茶,新時代儒商
綠雪芽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名茶之一,這個美麗的名字,遇到天湖茶業有限公司,算是相得益彰。
出身于國企福鼎茶廠的總經理施麗君身上,處處可以看到傳統道德觀和大企業規范化管理的影子。1999年,在中國茶市場各方面還未規范化的情況下,他們就認定了要做“綠雪芽有機茶”。請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教授和茶業泰斗把關,選下太姥山上兩千多畝沒有污染的茶園作為基地;建起占地15畝的茶葉加工廠,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為了保證有機茶的品質安全,天湖公司出廠的茶均采用密封包裝,以防其經銷過程中被拼配或調換而損害原有的品質;并開設茶葉培訓課程,引導消費者健康品飲。
可以說,“綠雪芽”在福建有機茶的建設上,是無可爭議的功臣之一。
2.讓人眼睛發亮的“守藝”
守藝,守護,承繼。在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時代,怎樣守住老底子?福鼎白茶制茶人們的“守藝”,兼有創新和傳統,做到了守護,也做到了發揚。
梅相靖:
世家傳承的“老工藝”
梅相靖,是白茶制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傳承人,民國知名茶商梅伯珍之孫。與外面百花齊放的創新工藝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工藝”堅守者。好白茶七分曬三分焙,曬時講究北風天,焙時要在炭上蓋上草木灰,點點滴滴全是人與天地之間的交流。
正是這樣的人,留住了福鼎老底子的手藝和精神。
方守龍:
每一片芽葉都是時光的標本
來到方先生的制茶作坊,正值大雨如注,屋內光線幽暗清明,很有一種時空凝結的靜謐。主人不多話,只是給我們慢慢泡上茶葉,春夏秋冬,每季一款,剛好喝了個四季輪回。茶味樸實清奇,每季有每季的風格,經過時光的演繹,這片茶葉的生命仿佛就在眼前。
方先生每個時間的茶葉都做,認真標好具體日期。前段時間茶香書香創始人羅軍在這里呆了一個月,一天天喝過去,30天日夜,30款茶,仿佛跟時光跳了一次舞。
方守龍自己發明了可以人工設定溫度和時長的萎凋槽,與陽光房結合在一起,也不主張在加工時使用烘焙。對“傳統”或“正宗”的種種成規,他不愿意因循守舊,工藝屬于自成一家。
這位茶人的“守藝”,并沒有局限在工藝上,關于堅持茶園管理的自然、茶葉不同季節韻味的探索,泡茶方法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都非常具有個人情性。
我們很感激,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守藝”別有洞天的一面。
3.不盲從市場的新思維
10年前,白茶還不為大眾所識。隨著白茶功效的普及,老白茶一時大熱,成為眾人追捧的對象,市場中真假難辨。在這樣的背景下,福鼎一些企業的有識之士,卻另辟蹊徑,用獨到的眼光,玩好一杯“白茶”。
六妙:
玩轉養生茶配和私人定制
站在六妙以金色為主調的白茶交易中心,一時有點眩暈。整個區域設有六妙白茶館、禪茶匯、茶窖區、私人定制館、茶枕館、商務區等六大功能區域,打造了中國白茶首家一站式交易模式。
其中的養生茶配和私人定制尤其吸引我們的眼光。比如“煮老茶·茶伴侶”禮盒裝,精選上等白茶老料,配以四種珍貴中藥(陳皮、太子參、鐵皮石斛、山茶花)配合茶飲,調節出不同口感,在以“功效”賣茶的思路上做得專業貼心。
六妙在私人定制茶禮這件事上也做得深入細致。除了新婚紀念餅、壽誕紀念餅、開業紀念餅等大分類外,還可以實現包裝、茶葉按具體日期、單個需求的個性化定做,非常受大眾歡迎!
大沁:
做好一杯新茶“本味”
磻溪,溪多山高,擁有20多座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山巒,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森林覆蓋率超過88%,綠化率達96%以上,因此被稱為福鼎的“肺臟”。
大沁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十三坪”就位于磻溪,是1971年知青下鄉時期的產物。我們抵達時,云霧彌漫,恍處仙地。喝過這些老樹做成的銀針,清甜甘鮮,余味悠長,正所謂“茶入心中方為沁,人在山里即是仙”。
陳總介紹說,現在做老白茶的太多了,我們公司成立不久,競爭不過別人,索性買下這片好山場,用原生態、好茶樹、有機管理,踏踏實實做好一杯“新茶”。望著山霧里自由呼吸的茶樹,我們深以為然。
4.傳統文化注入了白茶
談到傳統文化和茶,虛無縹緲的東西見過太多,砸到心里的卻很少。福鼎白茶做傳統文化的人,多有淵源,落到了實處。
孔家作坊:
孔子第73代傳人,以茶致禮
在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我們見到了孔子第73代后裔,喝上了一口有沉香氣息的老茶。這家企業是“孔家作坊”。
每年9月28日山東曲阜的祭孔大典,孔家作坊都會進貢一份野茶大茶餅,以紀念先賢,弘揚中國儒家文化。
這份骨子里的“儒商情懷”也體現在了企業經營上,公司的茶園基地地處海拔850-1000米的崇山峻嶺之間,至今還采用手工拔草,手工修路的原始做法,每年只做春茶,用酵素做肥料,保證茶葉的健康品質。同時,也積極投入當地扶貧事業,傳承先人以仁懷天下的精神。
鄭源:
由專業茶具制造者到白茶文化宣傳者
走入鄭源企業,除了白茶,空間里擺滿了檀木、酸枝木做的中式茶具,古色古香。負責人介紹,原來他們主業就是做中式茶具,是中國十大茶具品牌之一,現在福鼎上的茶具,幾乎都買自鄭源。隨著白茶的興起,這個大企業也跨界玩起了茶業和旅游業。建立了太姥山鄭源茶文化旅游博覽園,內設白茶體驗館、鄭源茶具博物館等,成了實力派的福鼎文化宣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