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應廣州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組委會的邀請,福鼎市政府作為茶博會的協辦單位之一,帶領18家茶葉企業組團參加此次茶博會,與會的福鼎茶企集中展示和銷售“生態、健康、放心”的福鼎白茶。
作為與會的18家福鼎白茶企業之一,福鼎市天天品茶葉有限公司已在北京馬連道茶城打拼十余年,通過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在北京馬連道茶城站穩腳跟,打響名聲之后,又以福鼎白茶文化推廣的先行者姿態重新踏上返鄉之旅,08年以來,將旗下自主品牌“翁溪茶葉“作為企業主打,在福鼎白茶這個公共品牌的大背景之下,從自身企業文化立足點出發,全力推廣白茶。
這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聯合體,天天品的兩位創始人蔡清煒與蔡清壽兩兄弟2000年來京打拼。數年后,蔡清煒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業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國批發鐵觀音、白茶和紅茶;蔡清壽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葉有限公司”,他們的父親,則專門管理蔡家的有機茶園基地。
對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業來說,白茶市場日漸升溫只是近兩年的事,蔡清煒卻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時,同時申請注冊了“翁溪”商標。翁溪村位于白茶之鄉福鼎點頭鎮,是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華茶二號——“大毫茶”發源地。
蔡清煒特意打開手機里的茶園圖片,介紹他所說的“一茶一樹”限產理念。北方茶友聽到“單樅”,“老樅”這些說法,腦海中很容易出現人一多高的小樹叢。這是個誤會,現實中的茶園,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長在閩北梯田或者臺地里。
蔡清煒的茶園是另一番景象:它們像是果園,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樹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樹齡。蔡清煒說,幾年前,他們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樹,確保“一平方只種一棵樹”,而密植的茶園每平米茶樹多達數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點頭鎮小學周圍和新農場共有30多畝茶園,加上近年來發展的合作茶園,全部實行人工鋤草,上有機肥料,這些都意味著種植環節將產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煒說,每年鋤草時,常要雇幾十個人,人均日工資200多元,要花一個多月才能鋤一遍……
“一茶一樹”的種植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主動限產理念。據蔡清煒介紹,正常情況下,每畝茶園均產100-150公斤,他們的300多畝茶園一季約產10噸茶葉,但限產之后,就只有不到1噸了。
“我們犧牲了九成的產量,換來的是高品質的茶青。”蔡清煒說道,在翁溪村,他們的茶園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實行了稀植,茶樹可吸收足夠陽光和養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賽中贏得專家如此點評:“毫芽壯實、勻齊,色銀白,湯色淺黃明亮,毫香鮮爽、鮮醇,葉底黃亮肥壯。”
2013年到2014年間,福鼎市天天品茶葉有限公司旗下的白牡丹茶連續在北京市福建省茶葉商會組織的民間斗茶賽中獲得金獎,旗下四大品類白茶在寧德地區第六屆茶王賽中獲得優質獎,在福鼎民間斗茶大賽中獲得老白茶金獎,也贏得在場的專家如此點評:毫芽壯實、勻齊,色銀白,湯色淺黃明亮,毫香鮮爽、鮮醇,葉底黃亮肥壯。“,
天天品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的種植理念“一茶一樹”作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藍圖,確立古茶樹“稀植”概念,在自家的高山生態有機茶園里“每一平方米只種一顆茶樹“,園區內全部實行人工鋤草,并養殖黑山羊,土雞積蓄有機肥料,在種植環節中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資源成本以求生產出最優質的白茶產品,這個全新的理念來自于對茶的有心,同時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雙排茶樹種植的技術限制,所產出的白茶等級一躍而上,完全展現出白茶歷史沿承當中所得到的評價:“白茶性寒涼,功同麻疹圣藥,遠銷國外,價同金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