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前后,巽城茶站便熱鬧起來。車間內堆積如山的茶葉,轟鳴作業的機器,以及一旁工人忙碌的身影……這一切無不昭示著茶站繁榮的景象。在巽城,像這樣從事茶葉加工的茶廠共有3家,如將茶農算在內,全村涉茶人員至少達五六百人之眾。
巽城茶站占地1577.6平方米,為單進前后兩座兩層的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筑,原是清末民初巽城茶商林大鈺的私宅。1950年國營福鼎縣茶廠在這里設立較大規模茶葉收購站、制茶所,后為集體所有。前幾年,當地一朱姓茶販買下這棟老宅,成為茶站新主人,仍然從事茶葉加工。如今的茶站是迄今巽城最大的茶葉加工廠之一。
巽城茶站規模不算大,卻是過去巽城商人制茶、販茶的一個重要實例。據林大鈺后人介紹,祖上大鈺公以制茶、販茶為業,每年制茶幾百擔,經巽城渡上埠,運往福州等地販賣,因經營有方,再加上茶葉品質上乘,其“新同成”牌茶葉受到當時市場的歡迎,經多年苦心經營,積下了家業,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茶商。
盡管當年林大鈺聲名在外,時過境遷,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然同樣是巽城林氏族人,比林大鈺生年較早的林嗣元卻因“寧幫茶商公所,鳩資創立,并訂新規,同業便焉”而彪炳史冊(語見《福鼎縣鄉土志》)。
在眾多茶商中,林嗣元無疑是位重量級人物。亦商亦儒,深得巽城人,尤其是林氏后人尊崇。據《林氏宗譜》載:“巽城林氏原居莆田涵江,清康熙年間,林漢瑜遷入巽城下井,不久,長子、次子相繼遷入,并分為乾坤兩房。林氏家族世以茶為業。”這為林嗣元日后經商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拓寬了販茶門道。
林嗣元(1781—1872),字士雄,國學生,早年過嗣給伯父恒泳為子?!陡6h鄉土志》載:“天性孝友,尤篤睦誼。弟文昭,客死江蘇,為扶櫬歸葬。”林嗣元為人平易,浩然正直,贏得族人及友人尊敬。據清人庠生陳道南寫的《贈嗣元七秩壽文》中記載,林嗣元一生在蘇州杭州地帶經商達二十多年之久,對當時福鼎茶葉如何在眾多茶葉中脫穎而出,頗有思考。遂以其人格魅力,聯合同行,聚資創立寧幫茶商公所,并訂立新規,為福鼎茶商贏得話語權,為福鼎茶葉在蘇杭江浙一帶營銷打下了良好基礎。
巽城隸屬店下鎮,三面倚山,一面臨海,地處福鼎東南沿海沙埕港內。“兼攝五方道路,上通北漸,下屬南閩,系要害之區,為行旅往必由之路”(見《何氏宗譜》)。水陸交通便利,歷史上有古驛道經過,由桐山(福鼎縣城)出發,經水路橫涉沙埕內港,至巽城渡登陸,經巽城村,過巽城橋,歷朱坑里、半嶺亭、馬山、缸窯、茶塘,到達秦嶼,越境即可通達霞浦(福寧府治所在地)。因地理位置優越,巽城為福寧古道上重要的集鎮。明清時期,古村邊貿交易繁榮,盛極一時?!陡6h鄉土志》為我們還原了這樣一個邊貿集市景象:“……城中有市,諸村交易之場。”
據史料記載,因在巽城街經營生意而發家者眾,其中不乏販賣茶葉的茶商。除了前文表述的林大鈺、林嗣元等茶商外,“施仁泰”、“林長盛”等均是從巽城老街走出來的茶界重要商號。有人做過統計,舊時,在巽城這樣一個不過區區五百余戶的沿海村落,大大小小各色財主達19戶之多。巽城老街是當地重要文化遺存之一。在這條街上,沿街商鋪、祠堂廟宇等傳統建筑,歷史風貌清晰可見。至今我們置身巽城依然能尋找到茶商的身影。
巽城的茶產業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至清末民初業已成為福鼎縣域內重要的茶葉交易之地。沙埕港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埠以來,舉凡福鼎乃至鄰縣霞浦、福安、柘榮以及浙江的泰順、平陽、蒼南等地許多小宗貨物都從巽城渡上埠下海,巽城渡遂成為沙埕港內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和明清福鼎主要渡口之一,巽城的先鋒人士慧眼識商機,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大力發展茶產業。清代巽城既出產茶葉,又兼海陸交通兩便,渡船航運、茶葉貿易一度興盛,適時際會清中后期中國茶葉內需和出口之發展大潮,遂成為與白琳、點頭、店下、桐山并稱的福鼎茶葉集散地。而巽城的茶葉作為福鼎茶葉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通過沙埕、福寧古道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乃至遠赴重洋歐洲,成為歐洲人士飽餐之后的重要飲品。
抗戰前期巽城茶產業進入了全盛時期,我們從周瑞光《摩霄浪語》記載的《福鼎市縣茶葉廠花名冊》一表中,可以梳理得出,在1941年前后巽城共注冊茶廠13家,注冊資本金達31300元(大約合人民幣1000萬元)。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遙想當年農婦漫山遍野采茶忙,茶廠機聲隆隆,挑工成群結隊挑茶入埠上船的繁榮景象。
□ 曾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