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茶葉協會會長林立慈(主講臺右3) 講解《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與創新關系的探討》
本報訊(林海云 劉端莉 朱習亮)5月9日,市茶業協會、文體新局在點頭鎮柏柳村白茶古作坊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傳習第三期培訓班。培訓班采取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使學員真正認識和掌握我市白茶古老傳統制作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福鼎白茶傳統制作技藝的表現形態》、《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與創新關系的探討》、《福鼎白茶制作品質與標準》,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梅相靖進行了白茶制作技藝的講解及演示,包括白茶制作的自然晾青、萎凋、渥堆、炭火烘焙等各個環節,隨后學員進行練習。
據了解,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傳習第三期培訓班由福鼎市茶業協會、市文體新局主辦,福建省柏柳茶業有限公司承辦,點頭鎮柏柳村委會協辦。培訓對象為市茶協擬聘請的福鼎白茶質量標準專家組成員、部分茶葉企業負責人及質量標準審評人員。通過開展培訓和學習,全面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工作,進一步促進傳承人明確職責和義務,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白茶非遺培養后繼人才。
福鼎白茶手工制作技藝申報“非遺”工作從2009年開始,歷時3年,于2011年5月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相靖先生則是清末民初著名福鼎茶商梅筱溪的嫡傳孫子.在他家里,還保留著梅筱溪在1947年手書自傳體日記《筱溪陳情書》,以及莊晚芳先生送給他的60大壽牌匾。承辦單位福建省柏柳茶業則一直保留并維護柏柳白茶古作坊。
記者還了解到,主辦方準備繼續舉辦第四期培訓班,使更多的茶區茶農能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手工制作技藝的傳承。這也是福鼎市文體新局對福鼎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是搶救、傳承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的具體措施。
圖為柏柳白茶古作坊內部
梅相靖在進行白茶制作技藝的演示及講解
圖為柏柳古作坊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