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藝白茶于1968年問世的一種特殊白茶?,F在還有一些茶企生產新工藝白茶以滿足一些客戶需求,有的茶企甚至用上好的原材料來制作新工藝白茶迎合高端客戶的需要。新工藝白茶的原材料與壽眉相同,原料嫩度要求相對較低,但其工藝上有了改進,以致白茶湯色、滋味產生變化。
《中國茶經》這樣描述:“新工藝白茶……初制工藝,在萎凋后經輕度揉捻。外形葉張略有皺褶呈半卷條形,色澤暗綠帶褐,香清味濃,湯色橙紅,葉底開展,色澤青灰帶黃,筋脈帶紅,茶湯味似綠茶但無清香,似紅茶而無酵感,濃醇清甘是其特色。”
據新工藝白茶發明人、時任福鼎白琳茶廠副廠長王亦森先生回憶:1962年,在白茶研制過程中,他發現低檔茶青在制造白茶時,低檔茶片產生過多,影響白茶制率和成本。如何對低檔茶片改成卷摺條形和摺皺的葉片?回想老茶師告訴他以前茶師制造白毛猴茶時,就有用白牡丹干葉回濕后裝入袋里,再用腳踩,把茶揉成卷曲形的做法。他把低檔粗老茶片收集覆水回濕,然后用揉茶機把它揉成卷曲條形和皺褶葉片,烘焙成茶后,經審評,茶味尚可。從此嘗試用粗老青葉輕揉制成白茶,作為白茶的拼配原料。經多次反復試驗研制,粗老青葉經輕揉制后的白茶,香味、質量有明顯提高。他特意送到福建省外貿公司白茶審評室給茶葉專家鑒定,專家認為,香氣滋味尚可,但與白茶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事有湊巧,1968年夏天,省外貿茶葉公司茶審評員劉典秋,從香港回來專門找到王亦森。劉典秋說,福建省白茶在港澳市場受臺灣白茶沖擊,不好銷售,請求王奕森制造一批質高、價低的低檔白茶打退臺灣茶商占領的市場。隨后取出臺灣占領港澳市場的白茶樣品,進行研究,比對后提出馬上試制樣品,越快越好。王奕森等人試制成茶7箱210市斤標號為“仿臺白茶”,運抵省外貿轉香港布樣。
8月下旬,就有消息,省外貿下達指標搶制“仿臺白茶”300擔,并要把“仿臺”標號要改為“仿白”標號,趕在國慶前搶制完成任務,這是對敵斗爭的需要,不得延誤。王亦森等人日夜搶制“仿白白茶”300擔,一經上市,很快被港澳茶樓列為首選茶類,擊退了臺灣白茶市場。
1969年,福建省外貿茶葉公司改換“仿白”的標號,以“輕揉捻白茶”的商品命名,在全省茶葉會議中予以公告,產品列入外貿出口茶類,任務是年產1000擔。從此,白琳茶廠成為省外貿茶葉公司獨家產制“輕揉捻白茶”的加工廠。由于港澳銷區對輕揉捻的名稱不理解,給供銷人員解答增添麻煩,為此改名為新工藝白茶,也稱新白茶。 □ 白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