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經常提到福鼎白茶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一族。她在《福鼎白茶》一書的序文里寫道:“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于白茶清涼解毒、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記載,因此是早期漂洋過海出外謀生的華僑作為克服水土不服、養生保健的重要良方,一直以來深受海內外茶人所喜愛。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西方醫學界在搜尋食物性抗癌功能的研究中又再次驗證了白茶解毒、防癌、抗癌的良好輔助作用。因此,白茶是我國傳統的外銷茶類中,被廣泛認為最具保健功效的茶葉之一,在國際市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012年6月16日,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在北京舉行的《科學揭秘福鼎白茶保健養生功效》的發布會上說到,自己做為茶學系學生時,曾看到國外一些關于白茶養生保健的報道,卻不知道白茶為何物?這也說明早些時候國內知道白茶的人太少了。
茶葉專家莊任在《中國茶經》中這樣論述:白茶早在1891年開始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期,當時福鼎和政和兩縣年產各1000擔,1917—1921年受歐戰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近40年來,銀針年產僅在幾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間,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目前銀針白毫主銷港澳地區,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1968年,福建省白琳茶廠為適應香港地區消費者需要,開拓新工藝白茶。1969年正式生產1000擔,1979年生產1500擔,此后年產2000擔。
1963年,張天福在《福鼎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講到:白茶制造看起來比較簡單,只要經過萎凋和干燥程序。實際上是很復雜、不容易掌握得好。群眾反映說:制白茶風險大,春天怕發黑,夏天怕發紅,同樣的茶青如制紅、綠茶可以賣到一級,制白茶只能賣到二級,相差幾十元,而且采工大,產量少。白茶在制造方面要打破靠天吃飯的思想,要敢想、敢干的來個技術革新。今后的方向似應從加溫萎凋這一方面來研究解決……目前在國外茶葉市場白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建議在大紅和水仙茶區改制一部分白茶以應外銷需要……
從當時的情形看,白茶本身產量很低,通過外貿換取外匯,以至于國內很少見到白茶。根據筆者查找的福鼎地方文獻資料顯示,白茶產量十分有限,而且主要外銷。福鼎當地一些茶農會珍藏少許白毫銀針,用于平時清熱解毒,腸胃不適,小兒麻疹、感冒等疾病。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白茶生產呈現新的發展時期。原來只能依靠日光萎凋生產福鼎白茶,現今可以利用復式萎凋、室內日光萎凋和室內熱風萎凋技術,而且實現白茶不落地生產。福鼎一些茶企如品品香、天湖、銀龍、芳茗、古德茶業公司致力于白茶生產專利技術的開發,生產的福鼎白茶無論從產量、質量方面都有質的飛躍,這些茶企都注重福鼎白茶的品牌樹立,如今國內各大中城市都能見到福鼎白茶。
以前,國外科研機構研究白茶的保健功效,現在國內的機構也紛紛參與福鼎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如韓馳研究員領銜的中國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專業委員會對福鼎白茶對免疫、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劉仲華領銜國內五大科研機構對白茶保健功效研究等。
其實,福鼎白茶墻內開花墻內、墻外都會芬香的日子已經到來。 □ 白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