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季節,我們來到位于太姥山西麓的磻溪鎮,滿眼的綠色和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優良的生態足以讓磻溪人民感到自豪,磻溪經濟發展的思路、模式也總是與生態息息相關,如何做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雙贏,也是磻溪鎮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課題。
“磻溪的優勢在生態,發展的出路在生態,難點也在生態。”磻溪鎮黨委書記鄭晉生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三個短句,精確地概括了磻溪主要鎮情、發展方向和關鍵問題。
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磻溪鎮歷屆黨委政府付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2年,該鎮被授予“省級生態鎮”稱號,全鎮有6個村躋身“省級生態村”行列。在生態建設表現突出的同時,該鎮的經濟發展也交出了一份讓人欣喜的成績單。全鎮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65億元,比增11.5%;農民人均純收入7080元,比增17.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50萬元,比增67%。
“在‘六新大寧德’建設和我市建設海西東北翼濱海旅游工業城市的大局中,磻溪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優勢,克服短板,把生態的文章做足做優做強做大。所以我們提出,要更加突出生態立鎮、旅游興鎮、農林強鎮,全面推進環太姥山生態文明旅游名鎮建設。”鄭晉生說。
深化“五個萬畝”基地建設,是磻溪為實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群眾收入“三贏”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五個萬畝基地分別是:生態茶園生產基地、珍貴苗木種植基地、竹木種植加工基地、濕地松種植基地和黃梔子種植基地。五大基地和相應的五大產業,都是綠色風景、美麗產業。
“第一個就是萬畝生態茶葉基地建設。磻溪地域面積全市第一,森林覆蓋率全市第一,境內平均海拔300多米以上,終年云霧繚繞,空氣質量、水源質量優良。好山好水出好茶,磻溪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葉質量上乘,長期以來一直是當地經濟的主導產業和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1958年,全國茶葉生產現場會選擇在磻溪黃岡召開,足以說明磻溪在當時就是茶葉生產重鎮。今天,茶產業仍然是磻溪的支柱產業和富農產業,全鎮茶園面積拓展到28000多畝,茶葉種植收入占了群眾‘錢袋子’的很大比重。近年來,隨著廣林福、譽達、古德、康來顏等茶業龍頭企業的加盟,磻溪茶業的產業結構、產業素質逐步優化。保持、提升磻溪茶葉的優良品質,打造磻溪茶葉的品牌形象,加大對茶葉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產業龍頭在建設生態茶園、提升產業科技品質和附加值,實現磻溪從茶葉原料供應地向集種植、加工、流通等于一體的產業綜合發展模式發展,這是我們今后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目前,這些工作已經逐步展開。”鄭晉生在介紹了發展茶業發展的思路和策略時,也深入地分析了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磻溪茶葉的優良品質,他深感驕傲,對磻溪茶產業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了信心。
另四個萬畝基地也都已經開始實施。鄭晉生表示,包括茶葉在內的各類生態種養業,與方興未艾的旅游產業相銜接,成為生態游、休閑游、觀光游的一個部分,是該鎮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當前,磻溪一方面致力持續拓展生態優勢,鞏固省級生態村建設成果,全面啟動國家級生態鎮創建工作,打造國家級生態品牌,一方面積極推進特色種養加工業,推動茶、林、竹、山地養殖和淡水養殖等向產業化發展快速邁進,同時緊緊依托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快融入太姥山旅游經濟圈,唱響旅游興鎮的大文章。“近幾年,磻溪旅游逐步升溫,優質旅游資源也逐步走出‘深閨’,為人所知,我們已經著手對全鎮旅游資源進行核查,并在九鯉溪開發現有成效的基礎上,全方位挖掘、開發、發展旅游資源,策劃打造扶貧紅色游、生態觀光游、休閑度假游、康體養生游、民族風情游五大特色品牌,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而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磻溪的旅游發展將成為鎮域經濟一個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后勁的新增長級。”
無論從茶園面積、產茶歷史、茶葉與群眾與經濟社會發展關聯度,磻溪都無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茶葉重鎮。鄭晉生認為,實施生態立鎮、旅游興鎮、農林強鎮戰略,茶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寫好茶文章,唱好茶歌,對磻溪加快建設環太姥山生態文明旅游名鎮的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