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種了10多年的黃梔子,今年賣出的價格最高,收入18萬元。”12月13日。談起黃梔子,福鼎市貫嶺鎮茗洋村村民陳維懷笑得合不攏嘴,他說:“在合作社沒成立前,一斤黃梔子賣0.4元,最多賣到1元,還不夠本錢。從2010年開始價格就在不斷攀升,從每斤2.8元賣到今年5元左右。”在福鼎,像陳維懷這樣嘗到了“抱團”發展的甜頭農民5.86萬戶。
2009年,茗洋村村民李步抽在村中率先成立了利農專業合作社,現有入社社員218戶。合作社對社員采取優價供應黃梔子專用肥,在市場低迷時以保護價收購等措施保護梔農種植積極性。四年多來,共收購、銷售黃梔子6000多噸。李步抽說:“現在‘分關1號’以其顆粒均勻,顏色紅潤備受客商親睞。而在2008那一年,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黃梔子爛在山頭。所以才下決心成立合作社,帶著鄉親到江西、安徽跑營銷。”
黃梔子的可觀效益吸引了不少取經者。李步抽說:“現在周邊縣市、鄉鎮,浙江平陽、蒼南等地都跑到茗洋訂購種苗,一株種苗賣到1.2元。今年村中培植了600多萬株種苗,已銷售一空。”據了解,福鼎種植黃梔子近2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黃梔子種植基地之一,最大的黃梔子集散地之一,藥材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黃梔子價格已成為全國市場行情的風向標。
和利農專業合作社一樣,成為領跑農村經濟主力軍的前岐福昌蘑菇專業合作社。每年籌集1000多萬元的扶持資金和原輔材料、菌種,扶持茹農1000多戶,4000多人。產前舉辦培訓班,請有關專家講課,每年還為農民發放專項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各類原輔材料1300多噸。產后組織營銷隊伍近1000人,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設立“福鼎蘑菇”營銷窗口近100個,每年銷售福鼎雙胞蘑菇1萬多噸,帶動全鎮農民種菇純收入超千萬元。
福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來抓,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扶持政策”,幫助解決資金、土地等實際問題。在不斷引導農民延長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的同時,福鼎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營銷窗口”、“農超對接”,把農民自己的“小舢板”組成“大艦隊”,帶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截至10月底,在該市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427家,基本覆蓋全部251個行政村,涉及茶葉、食用菌、蔬果、家禽、漁業、花卉、經濟林等10多個領域。其中有注冊商標的42個,列為省級示范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列為寧德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5家,寧德市級龍頭企業1家。累計注冊資金16.72億元,發起人2556人,涉及農民社員2.93萬戶,帶動農戶5.86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