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少鶴 雷順號
日前,我們來到前岐鎮官獅山。山里有個生態小農莊,從披滿花草的泥房子中,閃出一名穿著迷彩汗衫、卷著褲腳的高個子男子。
隔著池塘,喊了一聲:“黃志鵬!”
“是!”就像部隊里點名,他響亮地應了一聲,并向我們走來。許多雞跑著小碎步,許多鴨踱著方步,幾只狗搖著尾巴,也一起迎了過來。
黃志鵬,現年45歲,前岐人,1989年至2001年在海南當水兵,2002年轉業后響應號召自謀職業。此后幾年,他和一同伴把目光鎖定在官獅山。“省里出臺建設生態強省的系列政策,讓我看到扎根深山開荒的希望。”
他與同伴拉著農莊規劃專家,邊看邊在紙上繪藍圖:這里種水果,那邊養魚,溪邊建農家樂。其中任何一個項目,一上馬就是幾十萬元,同伴最終打了退堂鼓。
2007年2月,黃志鵬懷揣著千辛萬苦借來的30多萬元,來到官獅山,熱火朝天干了起來。
起先,他利用我省大力發展生態果業的政策補貼,先后種了200株楊梅樹、1000株桃樹、500株李樹、1000株櫻桃樹,改造了150畝老茶園,還主動承擔1000畝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最多時雇了10多個工人搶種樹苗。”他說,“每年獲得各種補貼大概5萬元,數目不算大,但政策讓我吃了定心丸。”
果樹要等3年才有收成,所以,他想到養雞鴨。2008年開春,雞鴨放上了山,雞鴨糞便成了果樹的有機肥。
2010年,他又在稻田里投了1000尾魚苗,魚的排泄物也成了肥料。當年,他管護的千畝生態公益林被列入國家示范點,管護收益也從最初的每年每畝2元提高到12元。去年,他又辦起“森林人家”農家樂,每年吸引游客1萬多人次。
黃志鵬的“生態事業”有了起色,債還清了,去年還賺了3萬多元,買了輛價值10萬多元的皮卡車。從今年開始,他種植的500多畝速生豐產林將進入間隔采伐期,收益將會不斷增加。
我們下山時,他興沖沖地將我們領到一片杉樹林前合影。“這是國家批準的千畝生態公益林建設示范點。沒了這滿山綠,我的莊園就失去了生態屏障,種養的東西也就不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