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順號
10月8早晨7點多,福鼎市店下鎮筼筜海區,“突突”的馬達聲一下劃破了安靜的海面,一艘趕潮作業的船只駛向碧藍的大海。“我可不是去捕魚,而是出海打理我的‘菜園子’。”身著橡膠背帶褲的紫菜養殖戶陳桂明笑著說。
遠眺海面,無數細長竹竿挺立浪中,竹竿間的網簾隱約可見。那里就是他的10畝“海上菜園”。陳桂明鉤起一張網,只見網繩上布滿紫紅色的藻類。“長勢不錯,前陣子得用顯微鏡才能看得到呢。”他斷定,再過20多天,第一批頭水紫菜就可以采收了。
陳桂明是村里的紫菜養殖“首席專家”,2009年初還被省海洋與漁業廳與扶貧開發協會授予“農民技術員示范戶”稱號。除了這個全村最大的紫菜養殖場,他還擁有一家育苗場和一個小加工廠,從村里的貧困戶變身為年收入近10萬元的專業戶。
陳桂明的變化源于筼筜村2006年開始的紫菜產業富民政策的實施。
筼筜村位于沙埕港晴川灣,是福鼎市專業漁村和老區基地點村,素有“閩浙邊界革命策源地”的美稱,漁業和茶葉為村民主要經濟來源。
靠海吃海,其他村民曾經和陳桂明家一樣,全部家業都要從魚身上掙出來。盡管養魚、捕魚的生活很是辛苦,但是年成好時漁民也有幾萬元的收入。但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漁民們面臨著轉產轉業。
失去近海資源的筼筜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增加上岸漁民的收入?曾是當地政府和村干部討論最多的話題。2006年9月,在扶貧開發與漁業部門的規劃下,決定將筼筜村打造成福鼎市紫菜特色村,向內海養殖進軍。
勤勞的筼筜人,逐漸把脫貧致富路從近海帶到內海。2007年,陳桂明第一次參加了福鼎市脫貧辦和扶貧開發協會舉辦的紫菜養殖技術培訓班,學會了紫菜育苗技術。培訓回來后,率先在村里不僅建起了育苗室,為村里養殖戶提供紫菜苗,自己還試養了3畝,起到示范作用。
2010年,筼筜村被列為扶貧開發對象,為了幫助漁民致富,掛鉤幫扶單位及駐村干部立足當地實際,發動50多戶村民成立福鼎市豐豐農業養殖合作社,開展小額支農信貸工作,力打造筼筜紫菜品牌?!?受益于福鼎紫菜公共品牌的推廣,筼筜村的紫菜銷路也越來越好,出現了“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村支部書記陳則清告訴記者,全村共有730戶,其中420戶養殖紫菜,目前養殖面積達8500畝,占福鼎全市紫菜養殖面積5.3萬畝的近1/6,全村所有收入70%來自紫菜產業,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3100元躍升為去年的8500元。
漁民開始富起來了,扶貧開發掛鉤單位又把目標瞄向了事關紫菜精深加工成功與否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此,經過多方籌集資金,村里先后投入近300萬元拓寬、硬化了通往村碼頭的連接線、自來水管網和水源保護。
陳桂明告訴記者,自來水改造后,再也不用挑紫菜到溪邊清洗了,紫菜上岸后,用板車直接拉到家里,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直接清洗,不僅省時省力,而且用自來水清洗的紫菜干凈,紫菜的品質也因而得到了改善,附加值也高了。
一業富,百業興。筼筜村選派了10個紫菜經紀人常年活躍在江蘇、廣東、北京、上海等省市,將筼筜紫菜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各地,還打入到日本、韓國、泰國等國際市場,形成了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紫菜產業鏈。不久前,又在寧德市駐村扶貧部門的促成下,筼筜村引進了3家企業,邁出了深加工第一步。這一項目將使村里紫菜精品加工生產能力從現在的15%提高到60%,產品附加值增加了20~30%。
如今的筼筜人說,他們失去了一桶銀,卻換來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