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唐希煒)9月12日下午,《中國青年報》實習記者林智仁在共青團福鼎市委楊瑜副書記、潘守彬副書記、前岐鎮團委梁燕書記陪同下,來到福鼎佳陽鄉,采訪大學生村官周世健,實地查看他的海上漁排養殖基地。
曲折蜿蜒的山路,顛簸不平的小船,經過近1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終于來到了周世健的“海上創業基地”。在佳陽鄉安仁村過礁海域洋面上,我們登上了漁排,走進了一間簡單搭蓋的小木屋,這里便是周世健在海上的臨時住所。在小木屋,林記者詳細了解了周世健的創業過程、在創業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創業構想,與他交流了當“村官”的工作心得和體會,并與附近的養殖戶進行了親切交談。
2010年9月,他從一名大學生轉身成為一名“村官”,被選聘到福鼎前岐鎮橋亭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他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積極作用,立足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2011年10月,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后,他選擇了投入成本少、養殖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在當地市場相對集中的大黃魚海上養殖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并將安仁村過礁海域作為創業基地,邁出了在農村創業的第一步。
他撬動親戚、朋友關系,并爭取到銀行貸款,投入25萬余元作為啟動資金,用于購置機動船、碎料機、魚苗和飼料,還請來師傅建了海上住宿的房子等固定設施。他聘請父母代為管理漁排日常養殖事務。他雖說是農家孩子,但對于漁排養殖沒有一點經驗,為此,他在做好“村官”工作之余,積極給自己充電,加強自身知識儲備,運用各種手段學習養殖專業技術和魚病防治知識,同時,他還向當地的技術專家學習取經。在做大自己漁排養殖的同時,他為附近養殖戶無償提供信息引導、產后銷售服務,指導養殖戶如何合理用藥,已為養殖戶挽回10多萬元經濟損失。
創業近一年來,他時常駕駛自購的小船往返于陸地和漁排,購置魚苗、飼料。為了不耽誤“村官”工作,他每天駕駛“小電驢”行駛在十多公里的山路上,往返于橋亭村和漁排。在臺風來臨期間,他堅守在“村官”工作崗位上,而把漁排交給了父母。經過艱苦的創業,如今,他的海上養殖面積已達560余平方米,網箱近80口,先后引進大黃魚魚苗10萬余尾,鱸魚2萬尾,紅古魚1.5萬尾,海七魚1萬尾,原先單一的大黃魚養殖已擴大到了黃魚、鱸魚、紅古魚、海七等多種魚類養殖。
“現在,每天都要投入1000多元購買飼料,資金問題讓我很頭疼,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魚類生長旺盛的季節更需要較寬裕的現金”,周世健告訴林記者。今年4月,通過前岐鎮YBC宣傳欄,他對YBC項目有了初步了解。了解到他的創業意向后,福鼎團市委、前岐鎮團委派出工作人員熱情細致的向他作了YBC相關政策介紹,積極聯絡有關專家對其創業構想進行初步的評估和創業指導,幫助他制作商業計劃書,并將計劃書推薦到YBC寧德辦。通過省、寧德市YBC項目辦的層層考核,周世健的創業項目已順利通過YBC福建辦評審,目前正報YBC全國辦審核備案中。項目將獲得5萬元免息創業貸款扶持和“一對一”創業導師輔導。他感慨地說,YBC的5萬元免息貸款為自己解決了燃眉之急,而創業導師的悉心指導,給自己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走上創業之路后,周世健始終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他告訴林記者,自己目前正在籌劃建立“福鼎漁家歡農業專業合作社”,將吸納養殖戶成為社員,為社員提供免費養殖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村民們一起在家門口致富。
在談到自己的創業體會和今后的打算時,他坦言:“作為大學生村官,要通過自己的創業實踐,影響一批人,帶動一班人,致富一村人。”、“現在,要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努力養好魚,掌握魚的生活習性、病害的防治,提高魚類的成活率和降低自然災害風險,不斷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和技巧,積極參與與海上養殖有關的技能培訓,把好生產關,養出最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魚類品種”、“在未來幾年里,不斷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增加魚的附加值,打造品牌,開拓新的銷售市場”他如數家珍地向我們展示著漁排養殖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