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受經濟下行壓力、臺風等自然災害嚴峻挑戰,我市農業農村經濟依然保持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農村牧漁業總產值81.2億元。與此同時,在特色現代農業、農村三產融合等方面工作呈現許多新亮點。
針對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副市長肖劍華在全市農業農村暨扶貧攻堅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打響地域農業品牌
通過手機掃一掃,消費者就能了解到企業的有機生產過程。未來“恒潤”的這項“科技產品”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2月6日,節后上班不久,福鼎市恒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福鼎嘉博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試圖通過強強聯合推動我市特色農業轉型升級。
高科技不僅體現在“掃碼”上,并且將在農業種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據介紹,通過智能化定植蔬菜可直接將種苗在穴盤上密植,從播種到成長周期只需一個月左右,比傳統周期平均縮短15—25%,并且可最大實現畝產6萬顆,600公斤有機蔬菜,在提高產量和品質的同時,大大減少了人力和土地的投入。這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以來,我市作出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給革的一次積極響應。
除了“恒潤”成長為現代特色農業范本,目前,全市還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88家、山地農業示范基地38家、千畝高優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設施農業5600畝。據悉,這些農業企業在帶動特色農業發展,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今年要進一步打響福鼎白茶、四季柚、檳榔芋、黃梔子、紫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農業企業爭創馳名商標、著名商標,鼓勵農業企業參與福建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市農業局局長曾慶游說。
利用互聯網+做好營銷
位于星火工業園區的福建省葉東貴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近年來成長起來的我市海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之一。該公司在花大力氣不斷鉆研海產品加工包裝技術的同時,在銷售模式上也狠下功夫。除了將產品銷往各大城市的超市、賣場、特產店,還通過互聯網在“天貓”開起了旗艦店,將本地海產品特產銷往新疆、四川等內陸地區。
不僅是“東貴食品”,近年來,我市許多農業企業也搭上互聯網這趟列車,努力實現經濟最大化。面對當前互聯網帶來的商機,企業主們紛紛早謀劃、早安排,通過互聯網+力促農業轉型升級。
在政府層面,今年我市也要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管理全領域應用。圍繞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特色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實施農業物聯網基礎配置補貼政策。進一步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引導和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突出產業互動融合,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休閑觀光”成新增長極
磻溪鎮杜家村自去年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以來,慕名而來游玩的游客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今年春節期間,九鯉溪、赤溪、恒潤等地的農業休閑游不斷升溫,游客絡繹不絕。據統計,去年,全市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逾8000萬元,年接待人數135萬人次。
根據全市農業農村會議暨扶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今年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除了做好加強畜禽養殖區域管理和污染防治,從源頭管控禽養行為,積極推廣減量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推行綠色防控、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覆蓋率等生態農業工作。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組織開展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示范村和示范點創建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俗、人文特點的鄉村旅游品牌,努力把休閑觀光等生態農業打造成農民就業增收新的增長極。(曾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