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消息(朱乃章)“手腳慢一點每人一天可編2擔(4個),手腳快點一天可編3擔(6個),每擔竹筐銷價25至30元,且不愁銷路,除成本外平均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年過古稀的后俊村村民馬宏華一邊編織竹籮筐,一邊滿面笑容地對筆者說。(圖為馬宏華父子正在編織竹筐場景) 日前,筆者在福鼎市點頭鎮翁溪村的后俊、柘坪、橋坑等自然村看到,不少農戶家中堆放的竹子、竹片、篾條以及男女村民忙碌編織竹籮筐的身影。 據了解,點頭鎮翁溪村的東山下、柘坪、橋坑、后俊、鳳上巖等五個自然村擁有村民200多戶900多人。村內毛竹資源豐富,村民歷來有自己動手編織竹筐等竹具用品的傳統。近年來,為提高當地毛竹資源的利用價值,村民們充分發揮祖傳篾編手藝,將毛竹加工成竹籮筐,銷往浙江蒼南及當地的沙埕、崳山等沿海地區。
當地村民每年除了春耕和秋收季節,其余時間就是加工和銷售竹籮筐的旺季,有些村民甚至專門從事竹編加工,成為當地的竹編專業戶。編織竹籮筐的農戶家里都購置有著一兩臺破竹器,這樣村里的男女老幼不但都能加工毛竹編織籮筐,勞動效益也得到進一步提高。村民通過竹編加工增加了收入,每年僅靠竹編加工一項可為村民帶來近百萬元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