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4年,我市規上企業已達328家,工業總產值達7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圖為康樂藥業生產車間內工人在作業。
初夏時節,位于雙岳工業園的福建忠和食品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焊花四濺;薛家山隧道連接線的施工現場,工人正在進行“空心板梁”鑄造,一派火熱繁忙景象。
以實干求實效,以實效看實績,以實績論英雄。去年以來,我市以全面建成“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小康社會為目標,在產業謀劃上出實招、在加速發展上重行動、在為民服務上求實效,推動了各項事業發展。2014年,全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5億元,增長11.5%。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
出實招,開啟產業新篇章
如何務實?關鍵是把落實工作抓實。
面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先進的更先進、后進的爭先進競爭態勢。我市堅持科學發展,把實干的作風貫穿于各項工作的每個環節。
全自動化流水線、智能控制系統、規范的生產流程設計……位于文渡工業項目區的永盛電子是寧德市唯一的集成電路板生產企業。投產僅7個月,產值達3000多萬元,產品銷往浙江、上海、江蘇等地,還出口至俄羅斯。這是政府通過將已停產的企業廠區進行回收置換,騰籠換鳥,扭虧為盈的成功實例。據了解,為了挖掘和釋放產能空間,推進擴產增效。去年我市共對35宗疑似土地閑置的項目進行原因分析,開展二次招商或“騰籠換鳥”;對32家停產企業,采取“一企一策”辦法,促進企業開工建設或加快重組。
我市堅持“優結構、保存量、抓增量”,加快化油器、合成革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清潔生產,規上工業企業達328家,其中產值超億元139家,規上工業總產值737.84億元,增長15.8%。加快完善閩浙邊貿產業園基礎配套設施,新增園區面積2800畝。創辦“誠信福鼎金融超市”,完成自主續貸、平移資金21.5億元,設立應急轉貸資金,幫助53家企業完成轉貸4.47億元。
重行動,甩開膀子干工作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我市始終視項目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生命線,落實重點項目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首席責任人、“五個一”等系列制度,全力抓在建、促投產,抓在談、促落實,抓儲備、促轉化,抓技改、促提升。2014年累計收儲土地6000多畝,簽約引進項目25個、總投資145.68億元。市本級145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0.96億元,占年度計劃102.6%;38個列入省、寧德市考核的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7.85億元,占年度計劃180.5%;17個列入寧德市“雙百”重點開工項目完成投資67.53億元,占年度計劃185.11%。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3.63億元,增長21.3%,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
加快推進城市新區、主干路網和生態景觀工程建設,百勝、鐵鏘、海灣新城等新區不斷拓展,完成桐山溪東岸濱水景觀改造工程,加快建設水北溪生態公園暨慢道工程,打造宜居宜業濱海新城,被評為福建省“十大醉美縣城”。
見實效,描繪民生美畫卷
下基層干部多了,干部講空話的少了,問需實干的多了……作風的轉變,帶來發展的新作為。
店下三佛塔村民方金信通過土地流轉獲取租金,夫妻倆又到恒潤公司打工,一年總收入超5萬元。這只是我市精準扶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我市以赤溪村扶貧開發典型提升工程為切入點,著重抓好全市扶貧開發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建立 “市領導聯鄉(鎮)包村、鄉(鎮)領導聯村包戶”的精準定點扶貧掛鉤責任制,建立“六到村、六到戶”路線圖。目前已建設120個“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350個自然村1.38萬戶5.5萬名群眾整村搬遷到集鎮、中心村;連續實施4輪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集中安排資金項目,優化利用資源投入,建立脫貧致富“造血機制”,累計有70個建制村實現了脫貧,催生了柏洋、赤溪、瀲城等美麗鄉村。
在深化改革行政審批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立說立行。已在行政服務中心研究推行并聯審批制度、全程代辦制度和個性化服務清單制度,實行流程再造、“交辦分離”、一線服務,重點解決項目落地難、基層辦事難問題,同時建立審批時限預警、辦理時限承諾制度,落實超時問責制和拒批論證制,讓群眾“進一個門,辦成所有事”。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安全感增幅名列全省第5位。 □ 蔡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