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尖頂茶葉
農民在挖紫薯
“這里的環境特別適合養蜂,而且養蜂也屬于綠色產業吧,一點兒也不破壞環境。”日前,在疊石鄉蒼邊村社坑村建立養蜂基地的養蜂人林美花拿著自家蜜蜂釀造的蜂蜜高興地說,在山村里養蜜蜂不但能讓自己創收,還不破壞環境,真是一舉兩得。
林美花表示,之前他在貫嶺鎮養蜂,2011年疊石鄉黨委、政府聽說他幾十年的養蜂故事后,向他發出了邀請,鼓勵他回鄉繼續自己的事業。于是,2011年8月他回社坑老家建起了占地20畝的養蜂基地。
據悉,疊石鄉雖是農業鄉鎮,但全鄉山多地少,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民增收難度較大。為此,近年來,疊石鄉把山地農業綜合開發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來抓,在擴大現有的茶葉、檳榔芋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培育、公司引進和宣傳發動逐步輻射帶動其他適合于山區鄉鎮發展的高科技農業。同時,依托當地獨特地形與氣候,主打“綠色”牌,鼓勵在外創業青年返鄉創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目前,該鄉生態農業初具規模,全鄉建有8個農業生產基地,形成了循環型、品質型和休閑型的發展模式,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開辟了重要渠道。
能人帶“我”圓成致富夢
這幾年來,疊石市采取政策扶持、貸款優惠等措施,吸引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致富能人”回鄉創辦特色農業產業,同時,還十分注重發揮他們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構建“能人+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幫扶、能人唱戲、群眾受益”的農村“能人”幫帶的良好格局。
“這幾年很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村里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他們生活困難,缺乏勞動技能,無法從事高強度的勞動,但是林美花的養蜂基地卻發揮了大作用,因為養蜂勞動強度低,工作環境清潔,老人也能承受。”疊石鄉蒼邊村村主任陳詩共說道。原來,林美花的養蜂基地通過“基地+技術+農戶”的形式,向周邊村民免費提供種蜂、蜂箱和技術指導,并以每斤40元的保護價進行回購,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養蜂的隊伍。到目前為止,蒼邊及周邊各村已經有20多戶農戶學習養蜂,平均每戶農戶管理蜂箱25個左右,每年增加收入接近2萬元。
但是“能人”林美花養蜂事業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林美花告訴記者,為了幫助他家養蜂基地盡快步上正軌,鄉黨委、政府不僅在建立基地前給予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優惠,而且在基地建立后還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他推介基地的蜂蜜產品,擴大銷量。“有了鄉里的幫助,現在基地的蜂蜜是供不應求,對外銷售每斤批發價80-120元不等,錢包鼓了,我就能擴大養蜂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共同養殖了。”林美花開心地告訴記者,他打算再利用兩年時間拓養中華蜜蜂1500桶,將養蜂事業輻射到南溪村等周邊各村,帶動100多戶群眾共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像林美花這樣的農村經濟能人在疊石鄉并不少見,張月寶、陳維騰也都是該鄉有名的“能人”。張月寶創建了蘇景園休閑農莊,農莊是一個集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果園采摘,吃、住、游為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基地。農莊除了雇傭周邊村民到農莊工作外,每年還收購周邊群眾的農產品供山莊使用,可示范帶動周邊群眾創收20萬元。陳維騰創辦了竹洋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起兩個100畝茶葉和油茶基地,目前,該合作社已經惠及200多戶,帶領60多戶人種上了油茶、黃梔子等,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據了解,目前,通過農村“致富能人”的輻射帶動,全鄉共建立了八個農業基地(桶蜂養殖基地、石蛙養殖基地、苗木基地、黃梔子基地、油茶基地、竹柳基地、山地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和生態休閑循環農業農莊基地),輻射帶動上千戶農戶走上致富增收之路。
主打特色產業牌拓寬增收門路
疊石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村村調出了一個或多個主打特色產品,是當地農民增收的法寶。走進疊石鄉農村各地,你會發現,各村皆有特色農產業:里灣村有茶葉、石蛙、竹柳;蘇山村有黃梔子和油茶;竹洋村有紫薯和高山云霧茶;茭陽村有地瓜粉……
據悉,近些年來,在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疊石鄉黨委政府注重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積極引導各地農民瞄準市場需求,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優的調多,多的調優,突出特色,大力推廣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生產,使農產品更加經得起市場風浪,增加農民收入。
靠山致富。疊石鄉竹洋村地處群山之間,海拔又高,這里土質、水源、氣候好,種下的紫薯不僅色美,而且吃起來又香,市場銷路好。“我們這地方高海拔,特別適合種植紫薯,種出來的紫薯口感也要比海拔低于300米的好。”竹洋村支書陳維騰介紹說,村里于2011年引進臺灣品種的紫薯,此種紫薯的價格要比傳統的甘薯高出一兩倍。除了種植紫薯外,竹洋村還根據本村全年大部分時間雨霧繚繞的特點,引進了高山云霧茶。據悉,早春時節僅高山云霧茶就能給每戶村民帶來一兩萬元的收入。
為了更好的推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產業格局,疊石鄉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鼓勵引導各村農民資金、技術入股、土地合理流轉,大力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種養殖業,引導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據悉,目前全鄉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7個。同時,充分發揮引進的福鼎湯霸王有限公司、閑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在信息、技術、資金、營銷等方面優勢,并每年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組織群眾參加各類特色農產品種養殖技術培訓。
此外,疊石鄉科學規劃,根據地理特點、土壤狀況以及農作物習性,把全鄉規劃為檳榔芋、油茶、竹柳、中藥材、休閑農業等5個相對集中的種植示范區,計劃用3年時間在普玉公路沿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苗木帶,促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建設。
目前,疊石鄉推行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生產方興未艾,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越來越活,農民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