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比自己做茶葉輕松多了。”4月1日,在福鼎市茗春園茶葉有限公司擔任倉管員的魏強弟,對于自己當下已從事一年多的工作十分滿意。
40多歲的老魏是公司附近的一位村民,在公司之前,他是一位從事多年綠茶加工的小作坊主,然而隨著福鼎白茶風生水起,福鼎綠茶逐漸式微,加上經營不善,他的小作坊并未能給他帶來生活的改善。最后,經人介紹,他如愿在目前的這家茶企有了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同時,他還可以利用自家的茶葉晾曬點福鼎白茶,寄在公司代為銷售,讓他又有一份可觀的收入。
如今,在點頭鎮像老魏那樣有著“雙收入”的員工還真不少。李玉珠是一家餐飲店的女職工,這段時間正值春茶上市之際,采茶工的工錢是一年中最貴的,她就乘著業余時間,約上同事跑到茶山幫茶農采茶,賺取一份不錯的“外快”。而更多移居在點頭鎮集鎮的農民往往有一塊屬于自己的茶園,以茶葉為主要經濟收入之一,同時在農閑之際,他們又擔任起當地許多茶企業的“臨時工”,參與茶葉的挑揀、包裝等普通業務,成了家門口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我們公司從事茶葉生產和銷售的長期工就有30、40人,全部來自鎮上的居民。”福鼎市茗春園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密玲說道,在公司臨時有大訂單的時候,他們就到鎮上招聘短工參與茶葉生產,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忙于生產。
同樣,福鼎市天豐源茶業有限公司也是當地一家“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僅相對固定的員工就有100多人,而在用工高峰期,使用“臨時工”甚至高達1000多人,全部來自當地勞動力。
“在點頭鎮要賺點額外的收入還是比較容易的。”朱密玲說道,點頭鎮活躍著的大量的涉茶散工。福鼎白茶,以天然的萎凋,不揉不炒為特色,看似工藝簡單,而生產流程卻很長。一家茶企從茶園基地管理、茶葉采摘,鮮葉收購、運輸,加工中的萎凋、烘焙、挑揀、包裝等等,以及流通領域等涉及多項環節,茶葉從茶樹上到消費者的手上,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勞動力。而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存在短期性、臨時性的特點,這就得需要一批在當地可以為茶企業“呼之即來”的剩余勞動力。
目前,點頭鎮已入駐投產的茶企已有200多家,涌現出天豐源、廣福、芳名等一大批生產規模較大的省地市級茶業龍頭企業,還不包括許多規模不一的茶廠、包裝廠、經銷店等業態,大量的勞動力需求,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諸多便利。
據統計,我市全市58萬人口當中,涉茶人口占38萬以上。而如今,福鼎白茶與點頭鎮每家每戶更是結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日益增長的收入當中,有一大部分來自福鼎白茶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