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海洲)3月20日,記者來到我市未來羊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看到村民正悉心照料著300多只閩東山羊。未來羊業專業合作社是在我市永傳閩東山羊良種羊繁育場的基礎上成立,屬于閩東地區良種羊的合作組織。
“2003年,我在店下鎮馬山村建辦了閩東山羊繁殖場,飼養了120頭閩東山羊母羊和7只公羊,然而不久,‘桑美’就給了繁殖場一記重拳。”據合作社創始人蘇傳銓介紹,因受到“桑美”強臺風的襲擊,致使羊場損失慘重。羊場處于困境階段時,蘇傳銓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變思路,轉變飼養方式,將剩余的種羊發放給周邊鄉鎮農戶飼養,合作社模式初步形成。
2008年8月1日,蘇傳銓心中的“福鼎市未來羊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社員已發展至30人,擁有母羊246只,公羊5只。蘇傳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4年合作社共出欄280只羊,為合作社獲利40余萬元。
據悉,閩東山羊是閩東勞動人民群眾長期艱辛培育的地方優良品種,飼養歷史悠久,具有以白眉、白腹、四肢飛節以下前面呈黑色的體型外表特征,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繁殖率高,肉質鮮嫩。2005年經農業部專家鑒定論證為閩東地方山羊品種。但是,由于較長時間閩東山羊未被鑒定,又未能加以保護,同時受到購買市場青睞外來品種的影響,牧民大量引進南江黃羊、四川麻羊、波爾山羊和馬頭羊等品種與閩東山羊雜交,不經科學飼養和嚴格選種選配,致使閩東山羊品種純度和數量大大減少,幾乎瀕臨滅絕地步。
基于閩東山羊令人堪憂的現狀,未來羊業合作社成立后,擴繁基地、對品種資源挖掘,為我省增添了一個地方優良品種,也為我市填補了山羊品種的空白。
“合作社通過技術措施,加以提純復壯,擴大生產范圍,增加良種數量。”蘇傳銓告訴記者,合作社多年來的創新舉措,優化畜牧養殖業結構調整、促進種羊健康成長,提高山羊出欄率,增加了農民增收增效和確保閩東山羊持續發展,對合作社的運作模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未來羊業合作社擁有建筑面積1485平方米,繁育母羊達1000多只,發展后備羊3000多只,保育種達100多只。合作社已擁有2個繁育場,分別位于太姥山鎮瀲城村、店下鎮馬山村。
合作社獨特的“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較好的解決了當地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共發展農戶61戶,解決勞動力超過150人,有效的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