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吳寶日
張月寶在查看農莊前的枇杷園
果樹下養雞
游客采摘水果
周邊村民在菜園里幫工
11月28日,記者來到疊石鄉蘇山自然村。冬日的陽光下,路旁的樹木顯得格外蒼翠。走進張月寶的蘇景農家莊,感受到的是濃濃的農家氣息,看到的是滿山坡的果樹,聽到的是聲聲的雞鳴。農莊內建有戶外假山,水榭涼亭,地下通道等游覽設施,巧妙的布局,讓整個農莊看上去是十分和諧。冬季天氣晴好時,在這里曬曬太陽,甚是愜意。
一見到記者一行,張月寶就熱情的伸出右手。與張月寶交談能從他身上看到一種內斂,這種內斂不是守成,而是善思,是完成思想的提升和發展的定位。
十多年前,張月寶在我市城區做不銹鋼生意,生意雖說不是十分的風風火火,但也算是收入頗豐。時間一晃就是幾年,在不銹鋼生意這一行打拼多年的張月寶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而這個行業的競爭也愈來愈大,此時張月寶面臨人生的一個選擇:是繼續從事不銹鋼生意這個行業還是另辟蹊徑?此前曾經發生過了一件事讓他很有觸動:在他老家,許多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村里的許多山頭因無人管理,眼看就要被茂盛的野草吞沒了。好土地竟然被撂荒,實在可惜。張月寶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他認為隨著黨和政府重視農業生產以及“三農”優厚政策,從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必定有廣闊的前途和前景。如果回鄉投資農業,既可以做番事業,又可以致富家鄉父老鄉親,可謂一舉兩得,何樂不為?這種因素最終促成了他在2002年回到家鄉蘇山村,盯上了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在意的荒山。當年,他就回鄉承包下了村里兩三百畝的山頭,開辦蘇山農場。
從此,他的人生進入了另一個發展軌跡。這期間,他風雨中、烈日下,圍著荒山打轉、鉆研、琢磨。別人都認為張月寶放棄城區的事業跑回鄉下創業,前途未卜,這么做太沖動。然而,張月寶卻不以為然,他認定了自己的選擇沒錯。他將多年積累的資金一筆又一筆的投入到開荒、通水、通路、通電等基礎設施上。
“做農民其實也需要技術的,比如果樹會發生什么病蟲害、什么時候需要防治都需要技術和知識。”承包了荒山之后,張月寶開始選擇種植品種。最終,張月寶結合經濟效益和種植周期,選擇了品質較好的梨樹作為主要品種??紤]到果樹、苗木生長周期比較長,至少要有三年時間才能有經濟收益,于是他在果園下種植了蔬菜,圈養了豬仔,還在果樹下養殖了土雞、鵝等家禽。
在生意場上打拼多年的張月寶有著自己的經營管理之道,他認識到從事現代農業開發不能走傳統農業的老路。在慢慢擴大果園規模、增加果樹品種的同時,他將農場更名為“蘇景農家莊”,在園內的種花草、搭風車建水池、開辟休閑小道……讓果園搖身一變,成為適合度假的“世外桃源”。同時,他還通過利用家禽的糞便給果園、菜園做有機肥。據張月寶介紹,發展這種循環生態農業,不僅可以為他剩下一大筆開支,種植這些蔬菜、水果需要農藥、化肥等費用,都可以把豬、雞等家禽的廢物通過沼氣池的處理,循環的用到蔬菜和果園基地,既減少污染,又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從農場成立至今,張月寶已經先后在果園里投入了600多萬元。與之成對比的是,前七八年幾乎零收入,近兩三年每年能夠有五六十萬元的收入。有收入后,張月寶又想著如何讓村里人也一起富起來。2011年,他吸納周邊村民,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將合作社成員種植的果蔬收購進來,除了定點提供給一些企事業單位外,就留一部分供前來游玩的客人品嘗,體驗農家樂。不僅如此,多年來,張月寶常年聘請了一批農民,從事山莊的日常工作;到了播種或者收獲的繁忙季節,他還另外聘請一些勞力幫忙,為附近在家務農的農民提供了工作崗位。蘇山村的農民張月鼎告訴記者,他現在除了家里農忙時回家干點活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蘇景園”幫工,一天能有150元的收入。
如今12年已經過去,當年種植的果樹,已經開始開花結果。當初的小農場已經變成一個集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生態產業園??粗约簞摿⒌霓r家莊一天天的變化,張月寶的心里一天比一天甜,他對從事現代農業的信心,也一天比一天足。他說:“農莊剛剛成立時,我就知道從事農業收獲很辛苦,要大規模投產周期也很長,我愿意用自己的汗水去換取回報。雖然我已經61歲了,但是我還能繼續干十年。”張月寶認為,好好地做一件事,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物質上,肯定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