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做了!”這是80后創業小伙林礦弟走上石蛙養殖道路的原因。這樣率性而為的背后卻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林礦弟是我市麥家香面糕點老板之一,收入不錯。雖說已有一份事業,可林礦弟并不想就此止步,對農業養殖業一直有興趣的他總想著回到家鄉,為自己的家鄉做些什么。2006年,他以家鄉的地名“長干垅”注冊了一個商標,但是到底養殖什么卻讓他犯了愁。“我想過,養雞鴨豬這些家禽類,但是傳統養殖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大,而且回報率又低,又沒特色。我還養過山羊,但是疊石的雨季過長,山羊容易生病,不適合生長,養不到半年,我就把山羊賣了。”林礦弟說。
養山羊的失敗,讓林礦弟意識到,必須要利用家鄉的地理優勢和氣候特點來發展養殖。經過幾個月的思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石蛙。石蛙養殖是生態養殖業,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飼養的成本不高。而且石蛙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石蛙生性怕悶熱,需要生長在海拔300米左右的地方。但是氣候太冷,低于15攝氏度以下,石蛙又不覓食,處于冬眠狀態,不長個子。水源可以說是石蛙養殖的重中之重,水溫不能高于28攝氏度,而且要長期供水不能停水。疊石鄉的南溪水庫是水源保護區,水質優良,水源不斷,氣候環境適宜石蛙生存。再加之石蛙養殖在福鼎還比較少,市場上對于石蛙的需求量大,收購價格高。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廣闊的消費市場讓他看到養殖石蛙的商機。2013年,他成立了福鼎市長干垅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基地占地3畝,投資60多萬元,大大小小的石蛙約5萬多只。
“現在這個季節養殖石蛙比較輕松,大多都處在冬眠期,不要斷水就好了。夏季,每一個星期都要消毒,防止病菌滋生,15天就得換水。”林礦弟說。別看他現在對養蛙之道侃侃而談,之前可是走了不少冤枉路。在養殖基地開辦前期,他經常跑外地出差,想去考察別人的養蛙技術,用以借鑒,學習。其中,有好多次都是徒勞而歸。有一次,他前往浙江平陽一個養蛙人基地,花好幾萬元買了野生蛙,打算當種蛙飼養??墒菦]過多久,野生蛙全部死亡,一只不剩。后來,他得知,野生蛙如果被人為圈養的話,存活率低,有經驗的養蛙人從來不會拿野生蛙作為種蛙來飼養。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次的受騙經歷讓林礦弟更加謹慎小心,也堅定了他找尋適合疊石鄉養殖石蛙技術的決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浙江麗水一個偏僻的村莊內,他找到了有經驗的養蛙人,學習了老師父的經驗和技術。
“雖然經驗和技術都學到了,但是這畢竟是別人的東西,有些方法不適用,還是得靠自己摸索和改良。”林礦弟告訴我們,傳統石蛙養殖從繁殖到出產最少要三年,時間消耗長,短時間內沒有經濟效益。干等著幼蛙成熟也不是辦法,所以林礦弟還會從別的養殖戶那邊收購半成品石蛙進行養殖。生長在疊石鄉的石蛙經常會染上一種傳染病,叫腐皮病,得病的蛙皮膚會開始腐爛,一旦腐爛到眼睛就沒法治了,而在浙江養殖的石蛙很少出現這個情況。在以前,一旦石蛙發病,沒有藥可以醫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大片石蛙病死。所幸,經過多次的實驗探索和同行好友的不斷交流下,林礦弟找到了治療藥。經過不斷的積累和嘗試,現在,林礦弟已慢慢形成了一套適合于本地的成熟養殖技術。
談及未來的發展思路,林礦弟說,目前在福鼎進行較大規模石蛙養殖的人太少,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他打算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帶動周圍的群眾來養殖石蛙,擴大石蛙養殖在當地的影響,吸引更多外地客商的投資和收購。 □ 陳倩文 汪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