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外,九鯉溪畔,游人如織;村內,街道寬敞,屋舍整齊……近日,記者來到磻溪鎮赤溪村,要不是村口的“全國扶貧第一村”石碑提醒我們,眼前的景象真的令人難以想象這個少數民族村曾極端貧困?!?span style="display:none">g40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3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赤溪村的扶貧經歷了從‘輸血’到‘造血’、從扶貧到扶志的艱難歷程。直到地處偏遠的13個自然村整體搬遷后,赤溪村才真正走出困境……2009年,赤溪村被國務院扶貧辦確認為‘全國扶貧第一村’。”說起赤溪村的變化,村黨支部原書記黃國來感慨萬千。
記者在赤溪中心村看到,學校、文化中心、衛生所拔地而起,生活服務設施十分齊全。村里有2家農業專業合作社、9個農業示范基地、12家休閑旅游“農家樂”,許多村民還將土地出租或入股農業合作社、旅游公司,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1993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已為赤溪村投入基礎設施項目38個,建設資金近2億元。這些扶貧項目如何建設?資金如何監管?
“不患寡而患不均”。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曹清福認為,隨著扶貧資金投入的增多,村集體口袋有錢了,要警惕擺脫貧困的最大障礙——權力濫用、干部腐化以及侵害群眾利益等風險相伴而來。
“項目來了,資金多了,監督工作也提上議程。”村黨風廉政監督小組組長鐘而釗說,監督小組定期對村里重大項目和村財支出進行審核監督。
“現在的項目審核把關非常嚴格,防洪堤等建設項目都通過招投標進行。”市農業局副主任科員、駐村“第一書記”王純華介紹,去年赤溪村改造一個項目,通過招投標,省了30多萬元。不僅如此,赤溪村凡重大村務都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大會公開聽證,村民們對村里的事務更加支持了。在楊赤公路建設中,全村僅用17天就完成了拆遷、補償等工作。
在深入推進作風建設的當下,作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赤溪村又有哪些變化?
“以前赤溪村扶貧需要各部門的支持,幫扶部門多、資金多,來(指導視察)的人也多,接待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磻溪鎮黨委書記鄭晉生介紹說,“去年以來,來的人少了,即便來了也只吃工作餐,不到景點游玩。鎮黨委、政府明確規定,鎮干部下村吃快餐,一天不能超過20元。”
萬博華是赤溪村最大的旅游公司,其負責人莊慶彬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公家’前來掛單或免單旅游的,都沒有了。”
新常態下的黨風廉政建設,正一點一滴改變著這個偏遠山村的風氣。
□ 陳金來 陳彪 童奕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