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谷黃,芋香。眼下正值福鼎檳榔芋成熟采摘時節,穿行貫嶺鎮何坑村、透埕村等檳榔芋主產區,金色稻田掩映的芋田里,忙碌采摘的芋農、隨風搖曳如碧波蕩漾的芋葉,構成了一幅多彩的豐收圖景。
作為我市特色優勢農產品之一,福鼎檳榔芋在當地已有近600年的栽培歷史。以其肉質細、松、香、酥等獨特風味,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鼎檳榔芋便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道國宴佳肴,還曾獲得國家經貿部“出口產品、品質優良”榮譽證書,寫了一頁輝煌。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持續加大對這一產業的扶持力度,重品質、樹品牌,強化科技、深化加工,并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不斷放大富農效應,實現了福鼎檳榔芋從“土疙瘩”到“金疙瘩”的精彩嬗變。
“芋王”的致富之道
盡管時下還不到福鼎檳榔芋成熟采摘高峰期,貫嶺鎮何坑村檳榔芋種植專業戶張桂鳳種植的檳榔芋,短短幾天已銷售入賬兩萬多元,并有五六家客商預定。
“他們就是沖著我這‘芋王’的名聲來的!”忙碌在芋田里,43歲的張桂鳳一臉暢快。種植檳榔芋,他已有21個年頭。
“要種出好的檳榔芋,土層要厚,用水要靈活,田間管理要早。就像看小孩一樣,馬虎不得!”聊起“種植經”,張桂鳳如數家珍。早年時,他種植的面積有三四畝,產出的檳榔芋個頭最大的不過一二公斤。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摸索完善,他種植的檳榔芋無論是質量還是個頭都逐年增長。在近幾年的福鼎檳榔芋“芋王”賽上,他種植的檳榔芋連續三年奪得二等獎。去年“芋王”賽上,他選送的檳榔芋更是以5.92公斤的絕對優勢及品質奪得“芋王”稱號,并被一家企業以5.2萬元高價競拍走,他個人還獲得了1.5萬元的獎金。
“有了這個好名聲,檳榔芋賣得更好了!”張桂鳳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家共8畝檳榔芋,產量10余噸,收入突破10萬元,一家檳榔芋加工企業還曾慕名前來請他去當技術員。
手捧檳榔芋這個“金疙瘩”,張家的生活逐年改善。不僅整飾了村里的老宅,還在城里購置了一幢五層樓的榴房,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何坑村,像張桂鳳一樣依靠種植檳榔芋增收致富的芋農不在少數。作為福鼎檳榔芋種植專業村,何坑村因其砂質土種出的檳榔芋又香又酥而聞名,全村群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面積達800多畝。每到豐收季節,四方客商紛至沓來,供不應求。
據了解,全市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海拔600米以下水旱輪作沖積、坡積和殘積母質的15萬畝田塊均可種植檳榔芋,目前全市福鼎檳榔芋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產量可達3萬多噸,產值2.4億元,已成為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強勁引擎。
“芋頭”的科技堅守
“老黃,今天啥天氣,該怎么調整芋田管理?”10月15日一大早,貫嶺鎮農技站站長黃定銀便被芋農的咨詢電話喚醒。長久以來,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打攪”。
今年51歲的黃定銀,點頭鎮人,1987年調入貫嶺鎮農技站后,他便與福鼎檳榔芋結下了不解之緣。
“檳榔芋要品質好、賣價好,精細種植很關鍵。但僅靠芋農的力量去摸索、去創新以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太局限。”抱著這樣的想法,農學專業出身的黃定銀于2000年在義洋村租地50畝,搞起了檳榔芋實驗田。多年積累的檳榔芋種植、銷售經驗,并結合農學理論,他專門制定了一系列對照不同農時、氣候進行田間管理的方案,但由于種植大,雇傭的芋農不到位,誤了農時,以致收成時50畝地有產出的僅10余畝,且檳榔芋個頭小,初次試驗便賠了5萬多元。
改變地點、另僻蹊徑。4年前,黃定銀轉戰透埕村,租地3分,開始了又一次實驗。
“培土、下肥、灌水、病害防冶等方方面面,檳榔芋都很講究,還要根據不同天氣,及時調整田管,貽誤不得。”黃定銀告訴記者,以芋田的灌水為例,檳榔芋生長初期,田里水多就長得快,可到了后期,水多就易葉發黃,量和時間的精準把控尤為重要。
通過不斷摸索實踐,再加上田地面積小,此次實驗大獲成功。3分地產出500多公斤檳榔芋,且個頭多在2.5公斤左右,讓周邊芋農耳目一新。
多年來,在實驗田里,黃定銀還突破了芋疫病防治等眾多種植技術難點,并成功探索檳榔芋連作模式,改變了以往芋田“一年種檳榔芋,一年種水稻”的輪作模式,大幅提高了檳榔芋產量。
一技在手,黃定銀沒有藏著掖著,而是無償向芋農示范推廣,技術服務有求必應,成為備受廣大芋農稱道的“芋頭”。
科技助力好增收。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對檳榔芋產業的技術扶持力度,通過發展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輻射帶動廣大芋農由傳統耕種向精細種植邁進,有效提升了檳榔芋產量和品質。透過近年的“芋王”賽,便可窺一斑。據介紹,首屆榮封“芋王”的檳榔芋重量為3公斤,而去年的已達5.92公斤,今年這一紀錄有望被再次刷新。
“芋魁”的產業求索
“太姥山川風水地,仙女點化檳榔芋,人間美味勤墾出,盛世同享芋如意。”這是近日上海股交所一友人向芋魁食品(福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如意女士發來的一首稱道福鼎檳榔芋小詩,并懇邀她前往上海共商企業上市事宜。
借力資本市場,創新融資方式,做大做強檳榔芋產業,這是芋魁食品致力求索的一個方向。這家由浙商投資創立的福鼎檳榔芋加工企業,已在貫嶺鎮堅守了10年。
“當年看中的就是這里豐富的檳榔芋資源和產業前景。”蔡如意女士說。創業以來,“芋魁”不斷轉型升級,產業鏈越舞越精彩——
產品開發由單一的芋條、芋塊等冷鏈產品,向芋泥、芋卷、芋圓等休閑食品豐富,并攜手廣州暨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共同研發檳榔芋螺旋藻等精深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開拓由福建、上海等地挺進北方市場,同時對接臺灣芋貴人甜品等知名食品連鎖,拓展市場、提升品牌;融資方式上,去年企業已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成為閩東首家掛牌上市的食品企業。
“全年可消化福鼎檳榔芋約3000噸,一些個頭小的檳榔芋也得以回收利用,有限暢通了芋農的種植銷路。”蔡如意告訴記者,企業還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檳榔芋基地3個、面積近千畝,帶動芋農一同致富。同時企業還吸納周邊100多位群眾就業增收。
企業帶動,“鏈條”舞動。目前全市共發展上規模檳榔芋加工企業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企業年加工鮮芋3萬多噸,產值4.0億元,形成福鼎檳榔芋整個產業產值達6.0億元,鮮芋和加工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港澳、東南亞地區,備受青睞。
據悉,眼下我市正著手制定檳榔芋產業進一步發展扶持舉措,從實施品牌戰略、“五新”技術推廣、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立、龍頭企業培育等方面加以扶持,推進福鼎檳榔芋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福澤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