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公司苗木基地一角
“國家級生態鄉鎮”福鼎市磻溪鎮規避全國苗木市場景氣度下降的劣勢,以創新促轉型升級,從種植、銷售到延伸產業鏈,賣樹,也賣風景——一棵桂花樹的生態升值之路
□雷順號 陳維新 林海云 文/圖
過了寒露節氣,天氣冷了起來,原本不是適宜種樹的季節,但在全國生態鎮——福鼎市磻溪鎮往沈海高速公路上,每天傍晚仍可以看到一車車滿載苗木的大卡車,從這里出發駛往全國各地。
福鼎市磻溪鎮楓林苗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楓介紹說,受房地產降溫等因素影響,今年全國苗木市場景氣度下降,但當地苗木依然旺銷,特別是主導品種——占當地苗木6成以上的桂花,還出現量價齊升的勢頭。1至9月,僅磻溪鎮比去年同期增長近25%,預計產值達1億元。
據了解,磻溪鎮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就達1萬畝,農民人均9000多元的年收入中,近半來自苗木產業。苗木產業持續興旺的秘密在哪?福鼎市磻溪鎮鎮長林有龍歸結為兩個字:創新,以創新促轉型升級,使當地苗木產業在全國保持持續競爭力。
種樹,也要標準化
走進磻溪鎮金谷村苗圃,一排排碗口粗的桂花郁郁蔥蔥。這些桂花不僅株間距一致,排列整齊,而且樹徑、高矮、冠型也一樣,看起來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似的。
林有龍說,這座占地300多畝的苗圃,也是當地5個桂花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之一。鎮里每年都要組織福建農林大學、省市林業部門的專家給農民上課,傳授苗木標準化種植技術。
在大多數人眼里,種樹不就是挖個坑,把苗栽下去,等它慢慢長大嘛,哪有那么多講究?對此,林楓認為,以前當地農民(包括她自己)就是這樣種的,但現在不行了。市場競爭加劇,只有好的苗木才賣得起價。另一方面,土地成本高了,當地適宜種樹的土地,年租金已經達到上千元一畝。有些農民為提高產出,將樹種得很密,結果樹苗長得瘦瘦高高的,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還賣得出去,市場差的時候,只能砍了當柴燒。
標準化種植從育苗到種植,到施肥、治蟲、修剪都有一整套操作規范,并且針對不同的需求采取相應的標準。“比如作行道樹的桂花,修剪時分枝高度不能低于2.5米,低于這個標準,會影響到城市公交車的通行。”林楓說,“采用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桂花,一年胸徑可以增加3厘米多,常規種植一般只有1厘米,而一棵胸徑15厘米的桂花,價格至少是10厘米的一倍。另外,同樣胸徑的桂花苗,冠型好壞價格相差2倍以上。”
據林有龍介紹,這幾年接受培訓的磻溪林農超過3000人次,標準化種植技術已經普遍采用。
“現在,客戶要1000棵桂花苗,一天就能備好發貨,并且規格一致,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做到的。”除了種植技術的創新,品種選擇也很有講究。據介紹,桂花是當地苗木的當家品種,占比曾高達60%以上,這兩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其他品種的增加。欒樹、櫸樹、無患子、三角楓、烏桕……目前,當地發展的綠化喬木品種近200個。“國內常見的綠化喬木品種我們幾乎都有。”林楓自豪地說,品種結構的優化對提高當地桂花主導品牌起到增益作用。“因為園林綠化不是單一樹種撐起來的,多樹種搭配,互相促進,更有利于市場做大。”
銷售,大有學問
作為當地苗木產業的帶頭人之一,林楓不僅擁有自己的苗木基地,還擁有一家園林公司。就在不久前,她的公司在溫州接了浙江省“美麗鄉村”一個三千萬元的綠化項目,從設計到施工,都是由公司一手完成。而這千萬元的項目,苗木成本將近一半。不用說,這些苗木大都來自磻溪當地。“光桂花就運去了1萬多棵。”
據林楓介紹,像她這樣的園林公司在當地就有10多家,這些園林公司往往也是當地的苗木種植經營大戶。
“在整個苗木產業鏈里,種植環節大概能分享到30%左右的利潤,流通環節在15%至20%左右,而園林設計、施工則要占到一半以上。”
過去,磻溪當地農民都是坐等客戶上門收購;后來出現了專門的經紀人隊伍,走遍大江南北推銷苗木;再后來,成立合作社,抱團開拓市場。而成立園林公司,直接承包項目,則將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留在了當地。
成立園林公司的另一個好處是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我們在園林設計的時候,往往會采用本地的優勢樹種,這樣更容易將自己的苗木推銷出去。”林楓說。
當地政府支持市場平臺建設也是不遺余力。去年底,磻溪鎮規劃占地2300畝,一期投資2億元的“中國福鼎名貴苗木產業園”啟用,集銷售、展示、服務和休閑觀光于一體,旺季時日交易額達百萬元。自2013年開園以來,吸引了1000多家全國各地的園林綠化單位和花卉苗木企業前來考察和洽談合作。
銷售模式的創新,開拓了市場,也使當地苗農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更靈敏。據林楓介紹,過去當地苗木基本上都是銷往杭州、溫州市場,現在是銷全國。今年,受國家“八項規定”政策影響,各地市政建設也興起了節儉之風,再加上房產開發商缺錢,大規格苗木有價無市。“我們及時引導苗農作出調整?,F在銷的最好的是胸徑10到15厘米中等規格的桂花大苗,占目前總銷售額的八成以上。”
賣樹,也賣風景
萬畝苗木基地,使福鼎市磻溪鎮一帶變成了一個大森林,不久前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不少來到磻溪的外地人,都由衷贊嘆當地的生態環境。
“16年了,過去的小樹苗現如今成材了。”爐屯村種植戶林松基感慨地說。他指著一棵不起眼的小樹苗介紹說:“這棵是桂花樹苗,現在直徑約8厘米,再培育5年,屆時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可以賣到3000元左右。這些樹苗是我打造的‘綠色銀行’。去年成材的樹種不僅銷售到霞浦、福安等地,還賣到浙江,幾單生意賺了幾十萬元。”
樹,賣出去是商品,種在地上是風景。磻溪鎮赤溪村,當地引進外來資金,投資上千萬元,建立了快活林生態觀光“耕樂園”。這座占地1000多畝、曾經的苗木基地,如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赤溪村支部書記杜家住說,園里收集了包括精品桂花在內的100多個樹種,現在,這些樹都不是用來賣的,而是供人看的。“耕樂園”雖然還處在建設階段,但已經吸引了上海、溫州、杭州甚至廣東等地的客人,前來觀光、取經。
在杜家村杜家寨,被眾多苗圃簇擁的九鯉山莊如同坐落在天然氧吧里。據山莊負責人介紹,來的基本上都是浙江、江蘇、上海、廣東的客人,有的客人一住就是1個多月。擁有200多個床位的山莊,一年經營額上千萬元。
據林有龍介紹,目前,全鎮已經發展了四五十家農家樂,每年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年增長率在30%以上。
如今,當地農民正依托苗木業帶來的生態紅利,進一步做足風景的文章。如今,磻溪鎮已建立起了福鼎白茶莊園、四季柚采摘基地、丹桂基地、蝴蝶谷等農業觀光項目10多個。眼下正是桂花開的時候,據介紹,每到雙休日,有上千名游客慕名前來觀賞。
目前全鎮森林面積達18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3.5%。以此為基礎,磻溪鎮積極謀劃生態經濟,建成毛竹高效示范基地10080畝,濕地松采脂基地10005畝,珍貴林木種苗示范基地3100畝,生態白茶基地15000畝,完成造林更新7500多畝,經濟成效凸顯。同時,他們還積極推廣公司+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的生態農業發展運作模式,推廣種植金觀音等新品種500多畝,改造低產茶園4000多畝,新建有機茶基地5600多畝,加快推進磻溪鎮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