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早晨的第一聲雞鳴,磻溪鎮爐屯村的一戶人家開始亮起燈光。林松基利落地穿衣、洗漱,出門前拿出家中角落的鏟子、剪刀等工具,向附近的林區走去。到林區后,他便開始每日一“查”,看到樹木周圍有雜草,他會動手拔掉;看到樹苗被村民不小心踩歪,他會很耐心地扶正;看到樹木長蟲,他會趕緊請來工人除蟲。接著,又駕著三輪農用車到3里外的另一片林地。初秋的陽光,照在他的頭上,映出了他因操勞而生出的點點白發和汗水。
自豪
大山深處的造林大戶
在磻溪鎮提起林松基沒有人不知道,他原本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12歲時父親過世,21歲那年母親又撒手人寰。為了改善家中窘迫的生活困境,他只身到浙江溫州打工。一次他經過一個園林花卉交易市場,看到很多人在那里交易苗木。“一棵5公分的竹柏竟然賣出170元高價!”回憶當年看到的情景,林松基還顯得很興奮。他說,當時就馬上聯想到家鄉山青水秀,發展苗木應該是一條致富的捷徑。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城市綠化、家庭美化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說干就干。1986年,林松基毅然返鄉,把心中育苗致富的想法與當時在鎮林業站工作的親戚談了,受親戚的鼓勵與指導下,他在村里承包了幾畝地,開始采集當地珍貴鄉土樹種種子,種植苗木并嘗試自己育苗。
在林松基的苗木基地里,筆者看到當年培育的樹齡在20年以上的也己經掛果了。他說,四季都忙碌不停,秋冬季要收集這些果實種子,春季要播種育苗,還有日常養護,憑他一家老小根本忙不過來,需要大量工人來幫忙,他常年雇傭村里10多個鄉親做些除草、栽苗、挖溝渠等活,每年光發給他們工資就達10多萬元。
說起十年前挖到的第一桶“金”,林松基憨厚地笑了。他說,樹長大成材,就要聯系銷路,他跑浙江、福州、霞浦到處聯系買家。當時一位來自福州的客戶,以每棵40元的價格訂購了600多棵3公分大的竹柏,當場入賬2萬多元。他把收益毫無保留地投入到擴大規模當中。如今,近30年不間斷地植綠,1000多畝山地上,漫山遍野已全是樹。他自己種了500多畝,他提供種苗和代銷服務帶動村民種了400多畝。他成了磻溪鎮的農林示范戶。
正如林松基所說,他怎么也沒有想到,一開始僅僅是為了生計的種樹,竟成了他這一輩子最閃亮的事情。
堅持
住著破木屋種了500畝樹
林松基說,理想總是很美好的,但現實很殘酷。剛開始種樹成活率很低,種下10棵樹活不到2棵。等摸索出經驗,看到了希望,又遇到了“桑美”超強臺風。
2006年,“桑美”超強臺風正面襲擊福鼎,林松基種植10多年的1000多株成材紅豆杉、竹柏等珍貴樹木一夜之間毀壞殆盡,損失達100多萬元,林松基陷入了絕境。鎮政府幫他聯系信用社貸款到5萬元資金,重新建立起苗木基地。
正當他甩開膀子想大干一場時,他的妻子患上不治之癥,花去了30多萬元醫療費不說,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生命,他又失去了一個好幫手。
在一場一場堅持與放棄的博弈中,林松基艱難地挺了過來,他帶領著村民每天扛著镢頭爬到荒坡上,一镢頭一镢頭地刨坑,一棵一棵地栽樹苗,一擔一擔地澆水。羅漢松、竹柏、紅豆杉、龍柏、桂花……品種也從單一的一兩種發展到現在近20種。在培育種苗的同時他通過不斷租地種植這些苗木,并利用間苗出售的收入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種植面積從原先的10余畝發展到500多畝。
林松基說,苗木質量好,售后工作做到位,很多客戶都會主動介紹生意給他,去年僅5年生的竹柏以每棵120元價錢就銷售了1000棵,直接收入12萬元。如果按照市場價行情,將山上的樹木全部變賣,最低估價也有300多萬元,放著讓這些樹自然生產,每年可升值40多萬元。
而林松基住的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座兩層樓高的破舊木房,屋內擺設極其簡陋。他說,這些年,樹木成了忠實的伴侶,他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福州一所技術學校學習園藝知識。他的最大夢想就是努力擴大基地面積,充分挖掘培育當地珍貴鄉土樹種,不斷做大做強苗木產業,帶動一方鄉親致富。
□ 蔡雪玲 藍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