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是2008年省關工委和團省委、省婦聯共同組織實施的工程,旨在在全省范圍內分批分類培訓一批有一定創業條件的4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使之成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09年,我市正式啟動該工程。
近三年來,市關工委立足白茶、檳榔芋、四季柚、紫菜、食用菌等福鼎優勢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幫扶、培訓、指導、座談等一系列“傳、幫、帶”活動,為農村青年在創業路上增添助力。
科技服務幫解難題
培養“種子”,自然少不了培訓“充電”。市關工委結合2005年就開展的 “百千萬”(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00期,培養各類典型1000戶,帶動致富10000人)活動,組織農村青年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并推薦優秀“種子”參加寧德市級舉辦的相關培訓,學習掌握農村實用技術。同時,還組織召開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現場經驗交流會,讓“種子”青年有經驗學。貫嶺鎮青年農民溫登足、鐘大宗就是通過參加培訓,掌握了栽培高產優質黃梔子的技術,成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
為了更好的幫助“種子”們解決創業過程中的難題,市關工委組建了18個市、鄉鎮兩級科技服務團,適時為“種子”學員送信息、送科技、送點子,并堅持每年組織專家深入實地,按季節生產周期,對基地“種子”戶,示范戶解決生產上遇到的技術,病蟲害防治、施肥管理、缺周轉資金等問題,采取現場指導,向有關部門領導反映等方式,盡其所能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我們科技服務團設7個專業組,有181個成員,他們都是老科技工作者或在職科技工作者,這些成員都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涵蓋農、林、茶、水產、畜牧、食用菌、水果等行業。大家發揮各的員特長和優勢,為農村青年致富奔小康服務,得到我市農村青年的歡迎和尊重。”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王天海告訴記者,這三年來市關工委還通過職能部門渠道,向上爭取立項扶持資金300多萬元,幫助青年致富“種子”們的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其中茶葉項目120萬元,黃梔子項目100萬元,檳榔芋項目30多萬元。
建基地創品牌促進發展
“建立示范基地,給青年創業‘種子’一個樣板示范,也是我們推進‘種子’工程的一項措施。”王天海說。三年來,市關工委、鄉鎮關工委聯合相續建立了四季柚、檳榔芋、東魁楊梅、黃梔子、紫菜育苗、彈涂魚、高山羊、杏鮑菇、白茶、黃金雞等10多個生產示范基地,其中,柏洋村關工委配合村兩委建立東魁楊梅基地50畝、彈涂魚50畝,無公害茶業80畝;科技服務團成員孔悅平在貫嶺鎮指導建立了百畝黃梔子豐產和百畝低產改造示范基地;成員董廣和在硤門鄉指導建立了1.6萬畝優質紫菜育苗基地……這些基地的建立既對農村青年“種子”進行各種科技培訓和指導,也對推廣優良品種,輻射周邊群眾起到了積極作用。柏洋村就是在基地的帶動下,全村發展種東魁楊梅600畝,養彈涂魚800畝,茶業1500畝。
同時,市關工委還充分發揮市、鄉鎮兩級科技服務團和各專業組負責人的優勢作用,結合我市實際,把白茶、檳榔芋、四季柚、紫菜、食用菌、灘涂養殖、黃梔子等本地特色產業作為發展項目,著力幫助青年致富“種子”們創建品牌,把企業發展成為省、寧德市、福鼎市龍頭企業。店下亥窯村返鄉青年章學活的福建綠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種子工程”的幫助下,該企業已經成為寧德市龍頭企業,并帶動周邊三個村(亥窯、嵐亭、海田)農戶發展了200多萬平方尺食用菌種植,主產杏鮑菇,使農戶得到實惠。
“我們就希望通過發揮關工委的作用,發揮‘種子工程’在特色產業上創品牌和示范帶動作用,努力實現‘一村、一種、一品、一帶’的目標,讓更多農村青年走上致富路。”王天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