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雷順號)近年來,我市把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結合起來,搶抓機遇,精準扶貧,整體推進,構建左右呼應、上下聯動的大扶貧模式。那些曾經以貧困聞名的山村,現均已擺脫貧困并創造著新的輝煌:硤門畬族鄉柏洋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少數民族村,一躍成為全國小康明星村;磻溪鎮赤溪村也從一個住不擋雨、食不果腹的“中國扶貧第一村”向小康村華麗轉身……
在實施“造福工程”過程中,我市整合扶貧資金,抓好自然村整體搬遷集中建設,逐年完成易地搬遷,從根本上解決搬遷對象的生產生活出路。同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配套、特色明顯”的要求,引導農民科學建房,抓好一批造福工程示范點建設;與鄉村“五保戶”集中安置點建設相結合,著力解決山區鄉村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搬遷難、供養難的問題。據悉,“造福工程”實施20年來,已完成230多個村1.3萬戶5.2萬人搬遷。
貧困村難脫貧,難就難在無產業支持。為此,我市堅持從“輸血”向“造血”改變,把發展福鼎白茶、檳榔芋、黃梔子等特色農業產業作為扶貧開發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引導扶持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在打造一批產業扶貧亮點的同時,注重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以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建立農民增收的穩定來源。據悉,目前,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5家,2013年共實現產值67.6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585家,帶動農戶5.98萬戶。
俗話說,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近年來,我市堅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戰略舉措,實施新型農民科技扶貧與陽光工程培訓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培訓,基本做到貧困農戶每戶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勞動技能,并著力培養造就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截至目前全市已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