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制造業弊端新興產業集聚成我市經濟“加速器”
本報訊 (雷順號)在沈海高速公路福鼎市區出口驅車300米拐個彎,就到達泰珠集團最新投產的福鼎市格麗特顏料公司金蔥粉生產基地,這里即將成為全球第二的金蔥粉制造基地。自正月初八開工以來,車間里工人忙碌生產,車間外工程車來來往往,總經理林仕馮忙得腳不沾地:“現在二期投產了,產量位居世界第二,要是上了三期,將是世界第一。”
如今我市工業園區新興產業建設項目現場處處都是這樣的場景:各個項目區空地上,推土機、挖掘機扎堆。2月16日,工業園區雙岳項目區建設指揮部負責人指著一大片整齊的平地說,1年前,這里還是高低不平的山地緩坡,如今已經削峰填谷,“再過幾個月你來看,鋰電池巨頭華正新能源、電噴化油器京科公司和圣誕節禮品生產商盈浩工藝二期的廠房就都造起來了。”
□ 劍指高端
“產業結構相對不合理、中間產品比重偏高、污染排放總量偏大、資源要素依賴偏緊”,是我市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桎梏。
石材、機械、裝備、化工,曾經是令福鼎人引以為傲的支柱產業。然而,伴隨著內外夾擊的日趨激烈,這些曾紅極一時的支柱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市場萎縮、訂單減少、融資困難、成本增加……
變則通。支柱產業不能輕易拋棄,要在汰劣優勝中實現產業的調高、調輕、調精——市委市政府劍指高端。
向高端邁進,技術是核心、人才是關鍵。但,對于一個縣級市的民營企業而言,這些都是短板。
為了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熱情、為企業搭建引才平臺,我市先后推出一系列舉措:設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工業企業自主創新開發;建立淘汰落后產能獎勵基金,用于支持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在全國縣級市中率先成立化油器產學研戰略聯盟、科技人才資本戰略合作創新聯盟,先后與國內外30多個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
在“給力”政策的引導下,支柱企業紛紛邁出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我們每月都有一個新產品誕生。”全球最大的通用化油器生產企業華益公司總工程師朱建玲說,從2004年起,華益公司就堅持每年將銷售額的10%作為研發經費,與清華大學、中科院天津內燃機研究所等20多個高校、科研單位合作,研發出20多個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僅去年,華益公司就向市場投放了5種可以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
閩威公司則走上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的人才招引之路。為解決人才瓶頸,閩威公司專門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和企業科技開發中心,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雷霽霖院士、中國科學院李啟虎院士和1名外籍專家、12名科研院所及大中專院校的專家為高級顧問。截至目前,企業已經擁有中高級研究人員近30名,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工程為主的專家群體和多層次人才結構,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發了海洋生物醫藥和保健品,投產后預計產值可達50億元。
□ 牽線搭橋
如果說技術、人才是支撐我市支柱產業逆境突圍的硬實力,那么尋求靠強聯大、借體造血,則是托起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
為了成功實現“1+1>2”的高端之路,我市全力為企業牽線搭橋,尋求強有力的合作伙伴,涌現出了一批富有活力的行業“單打冠軍”和“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形成了較為合理的企業梯隊。上海海洋大學與申石蘭公司的牽手,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上海海洋大學不僅為申石蘭公司選育出我國首個壇紫菜新品種“申福1號”,使壇紫菜產品附加值提高到200%以上,還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在技術、管理、理念上給了申石蘭公司一面鏡子。
活躍的新興產業集聚,正成為福鼎工業經濟的“加速器”: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01.2億元,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1.9%,實現增加值157.9億元。企業規模繼續做大做強,全年產值超億元企業有126家。
據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力爭規模以上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爭取引進(簽約)高科技產業項目50個,新增產值200億元。“要把新興產業打造成為福鼎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區域經濟增長制高點,使之成為閩浙邊界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海西東北翼跨越發展引領區和閩浙東南沿海城市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