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店下鎮出發到沙埕鎮臺峰村要行經約8公里彎彎曲曲的村級道路,在半途中會有一個三岔口,左邊一直爬坡前往臺峰村,其余兩個岔口分別去沙埕的大、小白鷺村。
臺峰村,一個人口1800多人的老區基點村,一度是個群山懷抱、生產落后、群眾生活貧困的閉塞山村。
因為一個人,在村里建起了德育基地,開辟了觀音山森林公園,創辦了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長達8年的扶貧開發,艱苦創業,卻終不悔,讓這個普普通通的山村發生了不少改變。他就是我市退休干部王為美。
一個村的命運
走進臺峰村口,一座橘紅色建筑物立在半山腰,“福鼎市臺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行金字在房頂上十分顯眼。8年前,這里只是一片荒草坡地,如今已成為“福鼎市臺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王勤聰烈士紀念館”、“中華傳統經典文化臺峰教育基地”、“中國藝術攝影家福鼎聯誼會臺峰創作基地’、“福鼎市美術家協會寫生基地”等所在地。
“解放50多年了,居然路況差,生產落后,貧困戶還占42.7%。”老王走到樓頂,拔掉已被風雨吹打褪色的彩旗,重新插上新的彩旗,他很是感慨:“這是生我養我的故鄉,我實在不愿看到這樣落后的樣子。”
臺峰村地處沙埕港南岸,站在山頭上,可眺望浩瀚東海,臺山島、鳥島、七星島、?,幜袓u盡攬眼底;俯瞰小白鷺沙灘,遠眺太姥晚霞。
懷揣著為貧困村做點事的決心,老王整整堅守了8年??紤]到當地豐富的自然、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他首先想到創建德育基地,發展紅色旅游。同時通過德育基地的運作,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005年初,當他把這個想法跟身邊朋友說時,很多人擔心做不起來,也沒人愿意出資建設。當時,他召集了20來人開了一場會,可最后只有老同學陳樹仁愿意支持3000元創辦德育基地。“盡管擔子很重,但既已決定,就要堅持。”想起過往,王為美說。
此后,在我市許多部門單位經??吹竭@位退休干部的身影:向領導匯報想法,請領導當顧問,發動領導實地調研,忙得不亦樂乎。同時,他自掏腰包,拓寬通村道路,以便交通。
2005年9月,在市領導以及好友的支持下,臺峰德育室及王勤聰烈士紀念館,在村小學內成立,成為國內首家民辦公助非企業性機構、實行股份制集資經營村級德育基地。
一個人的堅守
德育基地算是建立了,但村里的面貌依然如故。于是第二年春天,老王計劃建立農業示范基地,帶動農民發展農業。他又自掏腰包租賃了村內祠堂后20多畝水田和100多畝山地,從浙江縣盤安中藥種場購來絞股藍、杜種、蓮藕等多種藥材種苗;又從貫嶺鎮茗洋村購來1800多株的綠竹,雇請農民種植。同時,德育基地又接管村里集體的一大片柑桔、柚子。
然而不到一年,由于農民缺乏經驗、工作效率低下,導致老王損失數萬。不幸又遭遇“桑美”臺風的肆虐,種下的作物幾乎損失殆盡。
可老王并不死心,臺風一過,他又對僅剩的一小部分綠竹進行重新補種管理,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經過三年的努力,小有收獲。
受臺風桑美的影響,剛建不久的德育室也慘遭破壞。2007年,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老王開始籌建德育基地大樓,并納入王勤聰烈士紀念館。經過5個月的努力,一座耗資近50萬元,兩層樓高的大樓主體工程終于落地。
在這期間,由于資金緊張,老王沒少被工程人員追討工資。同時,為了監管工程,居住在市區的老王,經常不辭勞苦趕到施工現場督察。“因為忙,連老母親也沒去看,至今想來十分后悔!”想起過世的母親,老王十分感慨。
為發動農民參加德育基地,便于融資,2008年6月,老王組織注冊成立了“臺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四處奔波游說,邀請企業、農民入股建設,卻一無所獲。
發展生態農業困難重重,老王又打起開發旅游的主意,寫了一個“福鼎—臺峰—小白鷺一日游”的材料,四處宣傳,又在村內門頭山,開辟了數百米長的石階,在山頂上建起2米多高的觀音石像。門頭山改名為觀音山,并依山建設觀音山森林公園,供游人游覽。同時,他又在德育大樓的后山上,將明代廢棄的兩座烽火臺修繕起來,開辟燒烤場,以供游客游玩。
另外,老王又在德育樓的廚房后門開挖地窖,作為釀酒基地,釀造清冽爽口的臺峰窖酒。地窖深達20多米,洞幽彎曲,常年恒溫,成了又一個游玩的好去處。
如今,臺峰村每年吸引了10余批大大小小的游客團體,前來游玩。
一群人的感動
盡管事必躬親、困難重重,還是不盡人意,耗去了老王大量的精力、財力,然而他心中改變農村、幫鄉親脫貧致富的美好愿望依然毫不動搖。
2008年8月的一天,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葉榮云見到老王說,你一個人經營這么大的事,太累了,頭發都丟掉很多,交給別人去做吧!老王不為所動。
臺峰德育基地創建期間,老王親自掏腰包賣掉小套房,還欠下了近30萬元債務,還得忍受著家人的責怪和旁人的不解。
不過,正是8年的“抗戰”,他贏得了省民政廳原副廳長周揚基、寧德市委原副書記唐頤、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葉榮云等數十名老領導的支持,他們紛紛前往基地調研,出謀劃策。
2007年,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給臺峰德育基匯款12萬元,幫助了老王償還了一大半的債務,使他又一下子振作起來。福建大豐文化基金會給與大力支持。8年期間,老王的堅持,同樣贏得了不少社會愛心人士的助力。
如今臺峰的景致越來越美:烽火臺重溫戰火風云,觀音山體驗登山鍛煉;觀景亭下,小白鷺沙灘一覽無余;農耕基地,寓教于樂的勞動收獲;德育室里,享受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大餐;酒窖里,品嘗風味獨特的絞股藍糯米酒……
2007年10月,臺峰迎來基地建成后人數最多的第一批客人:65人小記者團,一天的勞動、游玩,留下了他們陣陣歡快的笑聲。
2009年9月,臺峰迎來首批中國藝術攝影家福鼎聯誼會成員,留下一張張臺峰最美的瞬間。
2011年9月,臺灣王健義等軒轅書畫會成員10余人首次走進臺峰,他們脫口留下一句“好地方”!
……
“路,世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采訪即將結束時,老王向記者透露一個決心:今年他計劃在觀音山對面山坡地上建一個健身廣場,并在山頭山再建一個觀景亭。
□ 廖詩雄 雷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