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市農業支柱產業之一,黃梔子不僅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種植技術、采集技術要求不高,管理方便,效益高,各地也紛紛將其作為農民的“致富果”加以推廣。然而,盲目樂觀的一哄而上,黃梔子面臨的市場風險也愈來愈明顯,它們無時無刻不考驗著黃梔子的命運。
當前,黃梔子果品主要做為中藥材原料,應用于中藥各個環節。其中有少部分加工成粉末,做為原材料供應給國內外的藥企再生產使用。全國每年的銷量在3萬噸左右,市場基本飽和。然而,受近三年的連續高收益趨使,廣大農戶盲目跟風栽種,發展面積成倍增加。從我市栽種情況分析,2014年開始,總產量將明顯增加,到2015年產量將達1.2萬噸以上,2017年將達2萬噸以上,屆時將面臨銷售市場的巨大壓力。同時由于市場前景看好,周邊縣市蜂擁而上,黃梔子種植面積及產量驟增。如我市周邊的蒼南、泰順及省內的部分縣市都來我市大量收購苗木,實施大規模、大面積的專業戶栽種,并引進臺灣、韓國客商,興辦企業和專業市場,與我市爭奪市場主導權。
采訪中,貫嶺鎮黃梔子種植大戶陳維懷就向記者表達了對市場前景的擔憂,他說:“現在種植黃梔子的越來越多了,我們市這幾年的種植規模就擴大了很多。所以每年我都會擔心產量不斷壯大,價格會不會就下降了。就拿黃梔子苗木來說吧,去年每株是將近2元左右,可是今年大家育苗的規模都變大了,苗木的價格也下降了,質量好的苗木每株才1元左右。”
除了擔憂市場價格“過山車”外,我市目前還面臨著深加工技術尚未轉化為生產力的困境。為了擴展黃梔子的產業鏈,貫嶺鎮政府先后請來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籍華人王志遠教授和中國江南大學食品工程學院王立博士等人來考察,大家一致認為黃梔子在做茶、榨油、提取實用色素等方面有很大市場。然而,目前的局面卻是:聞訊前來考察的企業也不少,可是這些企業都沒做過黃梔子的深加工。畢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能否轉化為市場產品,中間還涉及成果轉化、生產銷售、推廣服務等諸多環節。我市政協經濟與人口資源委在黃梔子產業的調研報告中也指出,國內的科研機構對黃梔子的精深加工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精深加工技術尚未成型,國內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黃梔子深加工企業。
與此同時, 缺乏規劃引導和扶持措施滯后也是我市黃梔子產業面臨的兩大風險。據我市政協經濟與人口資源委有關人士介紹,在對我市黃梔子產業的調查中,他們發現,我市出現有的農戶把林地、茶園、果園甚至良田改種黃梔子和少數投資者向村民大面積租用山地,使用大型機械挖山種植的現象,這些栽種過程缺乏規劃指導。雖然種植規模擴大,但是由于黃梔子不屬于喬木,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未能將黃梔子種植納入林業經濟補助項目,向上級爭取專項支持經費十分困難,這也嚴重制約了我市黃梔子產業的規?;蜆藴驶l展。
此外,我市政協經濟與人口資源委有關人士還表示,目前,我市已發現部分農戶購買江西金溪鄉、浙江瞿州地區的梔子栽種,這些外來劣質品種和病蟲危害若不及時消除,將危害本地生態安全,影響我市黃梔子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