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龍安開發區的福建合盛革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一條條現代化的流水線設備,各司其職的工人,往來的小型運輸車,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
“我們現在擁有七條干(濕)法合成革流水線及壓花、印刷、揉紋等一系列后段深加工設備。別看一張人造革并不起眼,從原料到成品,有時需要8道工序?,F在,人造革的市場需求仍較大,今年前10月,我們的產值已近6億元。”合盛革業生產經理李啟淵介紹道。
近年來,像合盛革業這樣的企業成為了龍安開發區合力壯大支柱產業,實現園區新跨越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我市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的指引下,龍安主動承接浙南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合理劃分功能布局,依托陸港交通區位,加快“工業強區”步伐,堅持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讓一個曾經的小漁村華麗蛻變為我市新經濟增長區域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板塊。
合理布局 主攻支柱產業
龍安開發區地處沙埕港西岸,前身為店下鎮的楊岐墾區,一個傳統的濱海小漁村。1998年,市委、市政府批準成立龍安開發區管委會,從此,這個小漁村便如破繭成蝶一般,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目前,龍安按規劃,主要由集鎮生活區、生產加工區、工業服務配套區及港口倉儲物流區等功能區組成,擁有常住人口8000多人,流動人口1.3萬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全區共有工業規劃用地1.1萬畝,已開發利用4000畝,先后引進合成革及其上下游規上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52家,已投產37家,總投資近百億,已初步形成了合成革產業集群。
龍安開發區黨委書記郭先福說:“現在進駐園區的企業多為浙江人投資的。這除了依托龍安的地緣優勢外,還與我市堅持‘工業立市’戰略和‘對接長三角、建設大園區、發展大產業、爭當排頭兵’的具體要求密不可分。合成革是我區的支柱產業,是品牌,是命脈。我們至上而下都將服務企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他們創造最寬松便利的發展空間,企業自然愿意來,也愿意長久發展。”
2010年,我市榮膺“中國合成革名城”和“中國合成革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在這兩張閃亮的名片背后,是以龍安合成革產業群產值連續兩年突破100億元,僅今年1-10月就達到139.6億元的強勢發展勁頭作為有力支撐。
清潔生產 注重節能減排
作為以工業為支撐的新興城鎮,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清潔環保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龍安工業項目區,記者看到寬敞的道路、齊整的廠房、點綴其中的綠色,往來的運輸車輛帶起了微塵……井然有序,并不似傳統工業園的雜亂。
采訪中,居民梁弈亮告訴記者,他在龍安住了10年。以前工業區的生產會產生一些異味,風一吹便會彌漫至集鎮。這幾年便幾乎聞不到了。
據龍安開發區副主任劉元樂介紹,在園區建設之初便配套建設了日處理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F在已投產企業均已按環保要求安裝粉末除塵、煙氣脫硫、車間脫氨、DMF靜電回收等處理設備,而且園區每日都有環衛工人清理生活垃圾。在建的日供氣20萬標方的LNG(天然氣)項目將成為園區實施“煤改氣”,實現工業能源清潔化的重大進程。下一階段,為了迎合逐漸擴大的生產規模,園區將通過BOT模式建設日處理1.5萬噸的綜合污水處理廠,以及寧德首家工業固廢處理中心,預計建成后可年處理9900噸合成革固廢。
“以前,園區的大多工業固廢垃圾都要集中起來,轉運到廈門去處理。每噸的處理價格為2000元,加上運輸成本,投入太大了。而且,廈門的工業固廢處理也接近飽和了。后來,省里給我市審批了一處工業固廢處理中心,最后便落戶龍安。這個處理中心建成,將大大節省企業的生產成本。”劉元樂說。
配套建設 服務“工業新城”
46歲的陳有先是龍安集鎮上的一名普通人力車夫。他告訴記者,這兩年龍安的人越來越多,他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收入200多元。
目前,龍安已建有步行街、美食街等商貿休閑場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餐飲、娛樂等門店。隨著務工人員逐漸增加,全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也逐年擴大跟進。2013年,開發區大力實施“園區建設提升年”活動,自去年年底以來,先后投入400多萬元完成吉坑水庫的飲水工程;投入2000萬元完成110千伏專線工程建設,保障企業用電;投入1500萬元,建設區內緯五路、緯七路、經八路、新港大道等道路,構成“三橫三縱“的交通網,連接起開發區四個功能區的道路干線。
此外,為了進一步發揮港口優勢,在已擁有陸島碼頭、交戰碼頭和混裝碼頭的基礎上,龍安開發區還將興建一處5萬噸承載力的碼頭。
郭先福表示,龍安靠山面海,水陸交通便利,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需要進一步將發展輻射至周邊鄉鎮,共同發展。而且,還要多引進可控性高、產能大的臨港企業。這樣,龍安才能真正成為多元化的“工業新城”。 □ 蘇晶晶 蔡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