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詩雄 葉維庭 李志成
“已經扦插3天了,還有一大半。”近日,貫嶺鎮茗洋村村民李圣棉夫婦倆帶著孫子在地里扦插黃梔子苗。李圣棉說,今年他家地少,但也扦插了2畝多的黃梔子苗。
三年前,李圣棉一直在山西等地打工,從事高危險的挖煤礦,年底回家的時候,發現村里很多村民忙著發展黃梔子,于是便留了下來。“明年11月就可以收成了,一棵苗能賣2塊多,一畝地可以賺5、6萬,值!”李圣棉說道。
“現在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趕回來種植黃梔子。”李圣棉說道,由于村里土地有限,還有一些村民跑到外地發展黃梔子,他的小舅子就是到霞浦種植黃梔子的。
“這幾年,黃梔子的價格一直走俏。去年,鮮果一斤可以賣到5塊多。”茗洋村書記翁長弟告訴記者,如今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開荒山、翻田地種植黃梔子,門前屋后、田間山野都是黃梔子樹。
“僅去年年底到現在,茗洋村黃梔子種植面積(包括育苗)從1000多畝,擴大到3500多畝,”翁長弟說,如今茗洋村成了貫嶺鎮種植黃梔子最大的一個村。
然而,10年前,黃梔子在村里只不過是長在山上的野樹,村民們從未想過,如今這種可以長出一顆顆黃橙橙的果子,卻能飛出一只“金鳳凰”。
我市地處沿海地帶,紅壤土質,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能夠長出出具有獨特品質的果實。經有關方面檢測,我市黃梔子不管在色素含量上還是在藥性上,都大大優于江西、廣西等地的黃梔子。
因此,發展黃梔子產業,理應是我市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村致富的一條優選之路。
為了打開市場,貫嶺鎮茗洋村、分關村等幾個黃梔子種植大村,率先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尋找市場出路,以各種形式對外發布市場信息,不斷吸引溫州、江西、安徽等地的收購商。同時,合作社通過技術引導,加快黃梔子技術推廣,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為群眾種植黃梔子安上“雙保險”。
依靠外地市場,難以把握行情,終究會被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自產自銷,那將使黃梔子產業的發展“如虎添翼”。而引進加工企業將是重要的渠道,為此,貫嶺鎮率先引進了福鼎康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加快黃梔子深加工進程。
當前,我市已然成為全國黃梔子主產區之一,產品銷往國內各大中藥材市場,占有市場很大份額。全市種植黃梔子面積達2.1萬畝,僅貫嶺鎮達1.3萬畝,年產鮮果6000噸,產值5400萬元,藥材綜合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貫嶺正準備繼續引進福建省前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欣諾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此外,在福建省農科院的支持下,如今福鼎黃梔子已被列入農業部2013年度“948”科技扶持的中藥材基地,當地將加快辦理黃梔子GAP醫藥行業認證,爭取將福鼎黃梔子列入工信部2013年度中藥材生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