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三層樓,出門是大路;村前有景區,村后建公園??缦闶歉=ㄗ畲髴敉膺\動拓展基地,再遠則是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這里,是磻溪鎮赤溪村。
30年前的赤溪村,并不在今天這個位置,也不是今天這個模樣。要說遠,13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走上一趟村部,沒個半天到不了;要論窮,村財不僅一分沒有,而且還欠著10多萬元債務;要講苦,家家竹木房,頓頓難揭鍋。
作為中國扶貧事業起源地,近30年來,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命名為“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改變改寫了扶貧開發的歷史,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做到了省委提出的“百姓富”、“生態美”。
不僅僅是扶貧
時光回到1984年。當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反映了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貧窮的狀況,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此后,各種形式的扶貧活動紛紛開展。
1994年,寧德市決定實施全村搬遷的“造福工程”。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戶88位畬漢群眾告別了山旮旯里的茅草房,搬到建制村所在地赤溪村,住進了新樓房。
搬遷過去近20年,赤溪村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都是靠農田,沒有什么收入?,F在靠養殖也有收入幾萬元錢。”村民吳怡樹說,生態養殖改變了一家人生活,現在還買了輛車做運輸生意,家里又蓋起新房子了。
赤溪村村支書杜家住說:“當年,下山溪搬來的22戶88人的人均收入還達不到200元。2012年人均收入已達到7000多元。”
除了養殖,村民們的收入來源,很重要的一條門路,是靠生態旅游業。如今的赤溪村,已成為閩浙邊界獨具特色的旅游熱點和亮點,擁有戶外拓展、竹筏漂流、耕樂園等生態景點以及畬族風情表演等。許多村民在旅游行業就業。
8歲時跟著家人住進赤溪村的杜家劍,8年前離開赤溪村出去創業,去年選擇回鄉。目前,他的身份是福鼎市赤溪鼎煜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理。合作社通過發展高優水果和經濟林,并建設產業鏈服務體系,帶動村民增產增收,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打造美麗新農村
生態經濟發展了,美麗家園的建設也不落下。
“楊書記來了以后,赤溪村這幾年變化很大。新房子蓋了很多,不少外墻也裝修了;原來都是土路,后來旅游開發了,水泥路就全部鋪上了。”吳怡樹說。
吳怡樹口中的“楊書記”,是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駐赤溪村第一書記楊振偉。2011年,赤溪村被確定為省級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由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開展為期三年的掛鉤幫扶工作,“造福工程”由此升級為整村推進。
“我們重點把扶貧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盡量把赤溪村打造成文明的、宜居的、美麗的新農村。”楊振偉說。
因為“造福工程”,赤溪村變美了,隨之變美的還有村民原來居住的地方——過去是山旮旯的下山溪。通過搬遷,原來居住的地方已經退耕還林,恢復了自然生態。下山溪因此還成為赤溪村發展生態旅游的經典線路。
市脫貧辦主任滕建軍說:“我們把一些偏遠山區的村民都搬遷集中到赤溪村來,使山區偏遠地方的生態得到保護。然后充分發揮它的生態優勢、旅游資源優勢,開展生態旅游,使農民增收。赤溪村的做法,是扶貧開發一個很好的示范。”
啟動“造福工程”后,我市打造出一個全新的赤溪村,這樣的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廣。滕建軍說,截止目前,全市已經完成1.3萬多戶5.2萬多人的“造福工程”搬遷,2013年搬遷目標是不少于1000戶。
□ 雷順號 蘭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