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產量估計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11月13日,前岐鎮西宅村蘑菇種植大戶吳守墾告訴記者,由于受臺風的影響,菇棚遭受破壞,雨水淋進菇房,使得蘑菇生長大受影響。
種植戶銳減到200多戶
踏上泥濘的土路,記者看到吳守墾的菇房依然是20、30年前那種傳統的草棚蘑菇房,他今年種植蘑菇2萬平方尺,經過前一天的采摘后,如今菇床上剩下一些稀稀拉拉、個頭偏小,有待生長的白色雙孢菇。
“昨天第一茬采收,一平尺大約能采1斤左右,以后大約每隔10天可以采摘一次,不過產量會不斷減少。”吳守墾說,去年他一家蘑菇可得凈利潤5、6萬元,而以目前情況看,今年冬蘑菇的利潤將會縮水近一半,只能希望春蘑菇能夠多采點了。
“現在很多收購商直接進村入戶收購了。只有部分菇農運到蘑菇交易市場銷售。”前岐鎮蘑菇協會會長李克秒說,目前,前岐蘑菇處在旺季,一天也只有2、3噸的交易量,僅供福鼎、蒼南周邊一帶的市場需求,交易量縮水很大。
過去進入前岐鎮,一路上可見一排排蘑菇房,每個村都有人種植蘑菇,如今這樣的草棚已不多見。早在20年前,前岐、店下、點頭等沿海鄉鎮普遍種植蘑菇,前岐鎮成為福鼎蘑菇外銷的集散中心,為福鼎蘑菇成功開辟出一條“南菇北調”之路,遠銷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北京一帶。
“這幾年產量一直下降。”前岐鎮蘑菇協會會長李克秒說,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福鼎蘑菇產量一直在走下坡路,10多年前福鼎蘑菇是一個產量高達1000萬平方尺、產值過億的大產業,如今福鼎全市蘑菇生產只剩下前岐鎮楓桐、西宅等5、6個村,還有的就是店下鎮還有個別村一部分農戶種植,總共200多戶菇農。
幾年前,由于大量的蘑菇匯集在前岐鎮原有占地5畝的交易市場進行鮮銷,交易產地一度成飽和狀態,使得當地政府不得不重新另選地址建設一個占地約50畝的閩浙邊界蘑菇交易市場。然而,隨著交易量的減少,新的交易市場遲遲未能投入使用。
種菇不如外出打工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今年蘑菇的價格出奇地好,頭茬蘑菇批發價高達7、8元一斤。許多收購商紛紛趕來親自上門收購,國內蘑菇市場需求量依然很大,價格走俏。
“由于產量跟不上,蘑菇的價格反而上去了。”李克秒說,近年來,蘑菇的價格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
有價又有市,那么菇農為何不樂意種菇呢?
李克秒分析,隨著人工、稻草、竹子、菌種等成本的不斷攀升,蘑菇的利潤卻不斷縮水。特別是人工費的上漲和稻草的稀缺,成本上漲很明顯,僅前期投入一平方尺成本高達7、8元。再加上傳統草房結構的蘑菇廠房,往往使用周期短,控溫能力差,抗自然災害能力差,使得整體成本上升,還得承擔很大的生產風險。
另外,隨著賺錢渠道越來越多,一些菇農紛紛改行外出打工。楓桐村蘑菇種植大戶林秀其表示,他們一家3口去年種植蘑菇凈收入可達10萬多元,這對以往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可如今還不如一些人外出打工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福鼎蘑菇生產已有30多年的的歷史,開創了閩東首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福建省名牌產品、蘑菇種植“福鼎模式”……福鼎菇農已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然而,如今很大一部分菇農已帶著技術、資本轉戰上海、江蘇、山西等地,使得原本土生土長的福鼎蘑菇卻在省外茁壯成長。
轉型升級是良方
據調查,這些轉戰外地的菇農往往選擇距離消費市場近的地方,落地生產。并且這些地方在原材料的供應上也相對充足、低廉,從而生產成本較低。
“福鼎蘑菇產業要繼續生產下去,必須得轉型升級。”李克秒說,傳統的蘑菇種植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依靠個別農戶的單打獨斗已經無法獲得可觀的回報。
“現在省外對蘑菇產業的扶持力度很大,往往先期建完標準化廠房提供菇農生產,大大縮小了菇農前期成本的投入。”李克秒說,如今,省外現代設施農業的運用,擁有雄厚資本的大型企業涉入農業領域,對蘑菇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實施標準化、現代化生產,才能從整體上壓縮生產成本的投入。
然而,這對于單戶菇農來說,實施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前期投入是無法承受的??上驳氖?,在當地政府和前岐鎮蘑菇協會的努力下,福鼎蘑菇將有望“改頭換面”。
據前岐鎮人大主席李先火表示,目前前岐蘑菇協會召集福昌蘑菇專業合作社股東和會員集資,計劃總投資9000多萬元,在墾區建一個200多畝的蘑菇現代設施生產示范基地,建設一個700萬平方尺的標準化廠房,并配有菌種廠房、研發實驗室等現代化設施,實施機械化拌料、自動化控溫、多品種周年化生產模式,預計年產值可達4000、5000萬元。
該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將納入小城鎮建設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規劃方案、科研報告,預計年底可實現項目建設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