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崳山旅游業的不斷升溫,當地漁民的錢袋子也慢慢鼓了起來。有的人把捕撈的“海貨”放在馬祖街上叫賣;有的人利用掌握的廚藝在自家開起了小吃店;有的人騰出房間開起了家庭旅社;有的人則養雞致富。漁民魏盛和高鳳嬌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崳山本是一個不大的島嶼,生活在島上的居民也不多。大多數靠捕魚為生,與內陸的農民相比,生活還算過得去。但不穩定,特別是2006年受超強臺風“桑美”重創之后,許多漁民從海里爬了上來,紛紛進城謀生。起初,高鳳嬌也萌生過進城的念頭。
差不多在這個時候,崳山島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島嶼,天南海北的游客紛至沓來游玩。據統計,每個節假日上島旅玩的游客達兩三千人。“這么多游客,隨便賣點什么都可以賺錢。”高鳳嬌說,正是看到崳山的旅游熱,她才在家里開了一家小超市。高鳳嬌的家住在馬祖村停車場邊上,游客要上天湖等車時,一眼就能看見她的房子。這是一溜三層半高的水泥房。此前,她的房子還只是一溜僅供居住的民房,崳山島開發之后,憑借地理條件優勢,房子成了崳山鎮重要的“門面房”。
今年崳山景區與太姥山岳景區實行捆綁售票后,雙休日上島的游客明顯多了起來。由于島上接待條件有限,吃住問題便暴露了出來。此時,高鳳嬌看中了商機,于是把家里4間閑置的房間騰了出來,經過修整,對外營業。據了解,每間每天能收200元錢,照此計算,一個周末,能進賬1000多元。她告訴記者,旅社生意不錯,一個月賺幾千塊錢不是問題。據了解,在馬祖村,像高鳳嬌這樣騰出房間開民房旅社的村民達20多戶之眾。
想在旅游上做點文章的人還有東角村村民魏盛。每天一大早,魏盛都要來到村岙后方的天湖養雞場喂雞,除了有重要的事情走出島外,他幾乎每天都守著這一畝三分地。
早些年,魏盛外出打工、開店,都沒有賺到錢。有一次回家,目堵島上游客人滿為患,于是萌生了回鄉養本土雞的念頭。今年3月,他與同村人合伙,投資10多萬元辦起了養雞場。經過一番苦心經營,目前基本可以出欄。就在半個月前,他把一批本土雞運到馬祖村銷售,游客看中的是“貨真價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兩三百只雞銷售一空,有了這次經歷,他更加堅定了信心。他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拓寬銷售渠道,把養雞場辦好。 □ 曾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