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福建省首個鄉鎮BT建設項目,連接店下和龍安工業園區的店下緯五路順利竣工通車。這條道路的建成通車,不僅將改善當地及周邊區域的交通狀況,而且為該鎮的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條路建成后,貨物可以走水路,也可以直接匯入“八楊公路”上高速,把貨物運往全國各地。“交通方便了,企業的生長成本將會大為降低。”一位在店下興業的企業主如此說。
過去,店下農民單一種稻谷,想掙點錢沒點方掙,區域內大多數群眾生活拮據。“店下雖然有港口、腹地等區位和資源優勢,但在以前工業并不發達。”當地干部認為,店下此前不會發展的原因,交通占了很大因素。
店下鎮位于我市東南沿海,東臨著名的沙埕港,西連5A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依山面海,山海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糧食、茶葉等農副產品,是我市農業大鎮,素有“福鼎米糧倉”之美譽。且店下腹地廣闊,境內岸線長達28.6公里。如此區位優勢,資源豐富、富饒之地,卻很落后,實屬不該。店下鎮廣大干部群眾知道,工業是強鎮之本,要實現跨越發展,必須邁大工業強鎮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工業產值總量。
改變大約在2003年后,這一年,福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這給店下鎮發展帶來機遇。特別是2009年,伴隨著省委“五大戰役”戰略決策部署、沙埕灣開發開放戰略實施及店下鎮被確定為寧德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鄉鎮以后,店下跨越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更加凸顯了店下的區位、港口、資源和后發優勢,有力推進了“農業立鎮”、“工業強鎮”、“臨港興鎮”戰略的實施。“四區三帶”產業規劃越加清晰,使店下初步形成了集鎮綜合功能服務區、臨港工業項目集中區、東岐片工業項目區、羅口食品加工區、沿海藍色產業帶、公路沿線綠色產業帶、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帶的發展格局。一方面,抓好蠶豆、紫菜等傳統產業,以及高優農業示范園區項目等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圍繞臨港工業,實行分類指導,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工業產業集群,集中人力和財力對重點企業進行扶持,使這些企業做大做強,逐步成為全鎮工業企業的“頂梁柱”。
“沿海鄉鎮的區位優勢都差不多,關鍵要如何打造一個寬松的創業環境。”店下鎮廣大干部這樣認為。為確保招商引資和工業項目建設順利推進,該鎮大力開展親情招商、鄉情招商、友情招商,堅持以商引商,利用已經落戶的企業,加強對外聯絡,通過他們牽線搭橋,吸引更多的客商興業投資。他們還成立了店下鎮招商中心,實行鎮領導班子掛鉤企業制度,全方位為企業代辦服務,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的軟環境,為工業項目規?;?、集約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營造出濃厚的“親商、安商、富商”氛圍。
栽下梧桐樹,自然會引得鳳來棲。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8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35億元,同比增長37.2%;農業總產值約1.5億元。隨著不久將來沈海高速公路復線巽城互通口的開辟,以及連接復線的羅口隧道的開工建設,店下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屆時店下將大有文章可做,除了做好第一、二產業,店下還將立足本鎮山、海、川、島資源優勢,主動融入環太姥山旅游發展圈,確立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渡假旅游為一體的旅游發展方向。將加快元當海濱、巽城長嶼風光、馬欄山遺址等旅游資源開發,促進旅游產業的形成。
店下,從一個單純的農業大鎮正闊步走向“三產”齊頭并進的臨港經濟區中心城鎮。 □ 曾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