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 蘭家喜 陳維新)9月17日,福鼎磻溪鎮大洋山生態農業合作社基地,工人們正忙著在松林下的山坡土窯邊撿拾雞蛋,養殖場的技術員仔細查看孵化小雞出殼情況,為剛孵出的小雞進行日光浴。而林下散養的黑雞毛色烏亮,精神抖擻。“這里空氣好,食品純天然,我們過的是神仙生活!”養殖場老板吳利群得意地說。
磻溪位于福鼎西南面與霞浦、柘榮交界,為福鼎的林業重鎮,現有林業用地18381.35公頃、有林地14940.78公頃,具有豐富的野生的藥材、野菜資源,為林下經濟開發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環境。該鎮突出“公司+村兩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木、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冠下開展林、農、菌、藥等多種項目的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努力使山林和生態資源轉化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優勢,推動磻溪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
政策引領 五個萬畝基地增效益
“夫妻倆幫助大洋山公司管理茶園,做些除草、修剪工作,每月有3800元收入,自己還種了20多畝太子參,還有毛竹、林木,一年下來就有10多萬元收入,感到很滿足。”50多歲的村民鄭恒竹說。
該鎮根據山林資源豐富,外出人口多,土地拋荒利用率低等現實問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有側重地發展山地農業,突出打造“公司+村兩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發揮村兩委及成員在聯系村民、土地流轉、服務項目和示范帶動作用,按照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產業特色、突出規模經營的工作思路,打造“五個萬畝”基地,豐產高效毛竹、生態白茶、珍貴苗木、濕地松采脂和黃梔子基地持續擴大,現有黃桅子約3000畝,育苗約80萬株,今冬可擴大種植2500畝,豐產期鮮果畝產最少可達1500斤;金銀花2500畝;綠源農業合作社芭蕉芋今年種植700畝并開辦加工廠,預計今年畝純利可達2500元;太子參約3000畝;綠化苗木桂花、紅豆杉、紅楓、竹柏、羅漢松、紫葉花桃等約3500畝。目前,全鎮農民林業產業專業合作社50個,合作社員2000多人,帶動農戶700多戶。
林藥間作 藥材產業興起來
“無論從林下空間和氣候條件上看,磻溪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林下野生藥材、天然食用菌豐富,當前大洋山公司、鼎煜和綠源等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林農合作組織已開展林下種植藥材、野菜、菌類等生產活動。試種成功后,將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增收。”福鼎市磻溪鎮黨委書記鄭晉生說。
據了解,該鎮在林間空地上種金線蓮、鐵皮石斛、草珊瑚、三葉青、七葉一枝花、半夏、黃精等。其中,草珊瑚當年定植每畝可產干品200-300千克,以后產量可逐年增高,最高每畝可產600千克以上?,F規劃面積1000畝,其中種植草珊瑚400畝,三葉青種植300畝,七葉一枝花種植300畝,金線蓮、鐵皮石斛種植100畝。
循環經濟 黑雞安家在林下
“把雞散養在松林下,雞以松花粉和螞蟻為食,給了雞很好的營養補助,可增強免疫力,為市場提供生態、有機的綠色農產品,不但能滿足消費者需求,更能獲得豐厚的利潤。林下養殖家禽,還延長了生態食物鏈條,增加了土壤肥力,加快了樹木生長,形成了良性循環。”大洋山公司老總吳利群道出林下循環經濟的好處。
大洋山公司養殖場占地面積1000多畝,年出欄綠殼蛋雞3.6萬只,年銷售額達到360萬元。僅雞蛋每月就產出近5萬枚,每月收入7—8萬元。并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設立專賣店的形式,帶動周邊60多戶農民養殖綠殼蛋雞、本土雞等名特優家禽養殖。公司還加工香魚干、筍干、地瓜粉絲、高山紅茶、高山白茶、白毫銀針等一批區域性特產,提高山地農業和林下經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每年累計培訓農戶420多戶,間接帶動農戶1150多戶,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5000多人。農場被認定為福建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省級副食品調控基地。
山地種珍貴苗木、生態白茶、高效毛竹;林下種藥材、野菜、菌類;林間養雞……立體開發林下經濟的開發模式為磻溪鎮增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