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配鏡存在很多誤區,公眾、眼鏡店、甚至不少醫師對視光學學科并不了解,認為配一副眼鏡非常簡單,只要能看得清楚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石維練說想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是一名眼科學碩士,想打破這個誤區,他口中的螃蟹即是視光學配鏡。放棄鐵飯碗選擇自主創業,他說最大的動力來自于促進眼鏡驗配行業規范化發展。
中山路兩旁,配鏡的大小店鋪鱗次櫛比的排列著,石維練的瞳視眼鏡并不顯眼,門口不起眼的角落里貼了“視光學專業配鏡”字樣。
“用手撐出三角形,這樣能看清嗎?這兒呢?”他正給一位有弱視的小女孩配鏡,這一單生意他已經耗時一個多小時。眼病初篩、專業驗光、雙眼視光檢查、弱視處理、精確配鏡、科學護眼知識介紹、建立檔案,這兒的配鏡與其它地方有所不同。
眼視光簡單理解就是眼科學與光學的結合,所以一個眼視光師必須必備系統完整的眼科學知識和光學的知識。做到對于所有眼病一個初篩,同時可以對眼部屈光狀態做出動態科學精確系統的評估,才能給出有效的科學的眼部保健和康復的方案。決定該不該配鏡,選擇框架眼鏡、隱形眼鏡,還是屈光手術等方式。據悉,視光學學科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100多年歷史。美國每11000人、澳大利亞每12750人就有一名視光學醫師。而我國則發展的比較晚,第一個視光學專業1988年誕生在溫州醫學院,1998年發展成眼視光學院,目前是我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眼視光學院。
石維練2012年從溫州醫學院碩士畢業,畢業后順利進入醫院工作。但這份鐵飯碗他端的并不知足,總想自己單獨做點事做點研究。2012年12月他選中配鏡市場進行自主創業,在他看來創業不僅能將專業所學參與應用實際,還能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
創業之初他曾做過市場調查,我市共有大小配鏡店20余家,但視光學配鏡尚是空白。不單我們市,從全國范圍來說,視光學配鏡都是無人觸碰。他告訴記者,目前配鏡市場的準入條件太低,一些眼鏡店的驗配人員水平偏低,經過短暫培訓后就上崗,根本無專業驗配。而且他注意到,目前需要配鏡的人當中,很多都是青少年甚至兒童,這些人的身體正在發育階段,驗光、配鏡要謹慎,一些人在配鏡中可能還需要使用藥物,需要有專業驗配師來完成。
他正是看中了這些問題,才選擇自主創業。
這個選擇讓他的父母十分不解,放著鐵飯碗不端卻選擇自己開店?但一再的堅持最后換來了父母的支持,不僅如此,妻子的支持也是他事業的一個強心劑。一個月前他與妻子“裸婚”邁進了婚姻殿堂,妻子是個四川姑娘,是他研究生時期同學,同樣研究視光學。她十分支持丈夫創業,夫妻二人在工作中共同研究“從主視眼角度預防控制屈光參差”課題,這是他們一直都想做的課題。兩人建立了顧客檔案,希望能從中找到規律,從而研究近視防治方式方法。
石維練說,今后,眼鏡驗配行業必將向“處方化”和“職稱化”發展,所謂“處方化”是指,驗光配鏡機構都要有專業的驗光師,前去配鏡的人要憑專業醫師的處方驗光、配鏡,而驗光師要具備相應的初高中級職稱才能從事這個行業。只有這樣,眼鏡驗配行業才能真正規范和完善。(林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