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段時間又可以賣一茬了,一斤可以賣到10多元。”佳陽鄉牛蛙養殖戶藍成省說,在外闖蕩多年的他,了解到外地牛蛙市場十分看好,投資了10來萬元,回鄉創業。由于缺乏經驗,盡管沒造成虧損,然而牛蛙一直以來的病害卻讓第一批養殖牛蛙的藍成省等養殖戶頭疼不已。
“去年6月份開始養殖,現在賣了6萬多元,今年就有盈利了。”在藍成省的帶動下,蘭以春也搞起牛蛙養殖。他邊給牛蛙投放飼料邊說,由于養殖過程中沒有技術人員的指導,僅憑個人經驗養殖,導致牛蛙發生病害一直無法克服。
據了解,目前我市從事養殖牛蛙也才兩三年的時間,主要為佳陽、點頭、白琳等鄉鎮養殖戶而以佳陽鄉的養殖量最大,已經有40、50戶大大小小的養殖農戶。
在佳陽鄉以藍成省兩三家為主的牛蛙養殖大戶,于去年成立了金鷹養殖合作社,養殖戶一旦出現養殖問題也大多請教他們。如今的藍成省等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只能與廣州的一家牛蛙養殖大型企業保持聯系,一旦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只能打電話給對方,很不方便。去年第一次擴大養殖,一下子死了一大批牛蛙,后來藍成省經過電話咨詢才知道,原來養殖密度太大。
但是此后一直有問題伴隨著牛蛙養殖,諸如爛皮病、紅嘴病、腹水病、白內障等等接踵而至,而如今他們也只能通過喂食些消炎藥、胃藥之類的藥品控制疾病。而對于冬眠如何過冬、如何讓牛蛙順利度過變異期、如何既不浪費飼料又能控制好養殖密度等問題,他們卻依然束手無策。
“如今成活率只有30%左右。”藍成省說。慶幸的是,由于牛蛙養殖的成本比較低,飼料的投入量具有很強的階段性。因此,盡管這么低的成活率還不至于讓養殖戶產生虧損。不過如果這些技術難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養殖戶的利潤空間將大大縮水。
據了解,佳陽鄉生態環境比較優越,擁有比較多的耕田資源,養殖牛蛙投入成本低,如果養殖成功將成為農民創業的好項目,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又一好途徑。
“養殖前景我們很看好,市場大?,F在我們缺乏的就是技術指導。”藍成省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幫他們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