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農村,從土地里汲取“營養”,做土地文章,帶動一批青年發家致富;他們來自單位,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卻要走進農村,帶領農民發展致富。他們都是“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的致富帶路人。近日,市政府首次特批2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福建青年致富種子工程”活動,力圖扶持一批農村青年走出一條創業致富路。
從農村“走”出來的老板
“打造全國獨具特色的‘以最前沿的網絡直銷方式推廣銷售最底層農產品’的產銷模式,力求將吾要茶業打造成集無公害有機茶園、現代標準廠房、直營店、大型網絡商城為一體的龍頭企業。”6月,福建吾要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常沙在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創業經驗分享會上說道。
2008年5月,陳常沙成為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第一期茶葉班學員。經過培訓,陳常沙在創業上深受鼓舞。2010年12月,他成立了福建吾要茶業有限公司。如今這家公司發展為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品牌文化推廣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這是我市通過“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致力于農村青年致富的一個成功案例。
2008年,省關工委和團省委、省婦聯共同組織實施“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在全省范圍內,采用實名培訓、跟蹤服務的做法,分批分類培訓一批有一定創業條件的4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使之成為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2009年,我市正式啟動該工程。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團的優勢,廣泛動員老科技工作者、農村“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送信息、送技術、送點子,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涌現出了林西英、姚銀花、紀孟團、陳廣岸、溫登足、鐘大宗等一大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貫嶺鎮青年農民溫登足、鐘大宗通過培訓,掌握了栽培高產優質黃梔子的技術,現有黃梔子基地畝產1000多斤,收入十分可觀。在他們的帶動下,2012年全鎮黃梔子已發展到6千多畝,種植戶達3840戶約16560人,人均增收1232元,成為致富引路人。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自2009年,我市在點頭鎮啟動實施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以來,全市已涌現出17個先進典型。
“送”到農村去的導師
如今在我市的杏鮑菇、茶葉、彈涂魚、楊梅、黃梔子、檳榔芋、蔬菜等農業領域中,均有“福建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學員建立起來的示范基地。
要致富,先有老師帶路,科技服務團就是這幫農村青年創業的孵化器。目前,我市現已成立市、鎮兩級科技服務團18個,成員181名。
這些成員中,大多具有中高級職稱,不僅有老科技工作者,也有在職的科技干部和長年從事農業的行家里手,涵蓋農、茶、林、水產、畜牧、食用菌等行業,這些人成了農村青年創業的得力導師。
市科技服務團副團長謝云妹就是其中一位,創業青年總會在田間地頭看到她個頭小小的身影。“大家都喊她謝高師,為人十分熱心,從不求回報地幫助人。”市關工委工作人員方振峰無不佩服地說道。
如今,在謝云妹的親自指導下,先后在前岐鎮指導建立了千畝四季柚示范基地,在大蘭果場指導建立蟠桃豐產示范片,在彩岙村指導建立千畝蔬菜基地,在貫嶺鎮指導建立千畝檳榔芋基地。
與謝云妹一樣,成員孔悅平在貫嶺鎮指導建立百畝黃梔子豐產和百畝低產改造示范基地;成員董廣和在硤門鄉指導建立1.6萬畝優質紫菜育苗基地;成員曾一泓、蘭培春在點頭鎮指導建立無公害茶葉基地……
“這些基地,不僅可以對農村青年開展各種科技培訓和指導、增加農民的感性認識,而且對引進、培植、推廣許多優良品種還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市關工委有關負責人說,如科技服務團成員周秦福、蔡祖標等在桐城、前岐、太姥山、店下等鄉鎮指導建立的15萬平方尺的雙孢蘑菇示范基地,帶動了當地雙孢蘑菇產業的發展,現已發展到160萬平方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