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收入還算可以,蠻做就是了。”在一次與喝小酒時,陳朝仁對目前的工作流露出了滿意之態。作為福建綠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人,他的職責是每天7點鐘準時到工廠,從菇房里把成熟杏鮑菇搬運到加工車間,讓其他工人加工。工作長度大約為8個小時,偶爾會有加班,但加班費照算,這樣算來,每個月也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此前,這位店下鎮亥窯村村民為了生計,曾走南闖北打工,憑著聰明和勤奮,收入還不算低,每個月一般能賺兩三千塊錢。這對許多在家務農的農民來說,算是不錯的收入。事實上,除去房租、伙食費、門頭等開銷,到口袋的錢已剩無幾。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難。隨著年齡漸長,回鄉務事的念頭時不時冒了出來。2011年從外地回鄉辦事的陳朝仁正好碰上“綠豐公司”招工,經過面試,最終成為該企業的一名員工。陳朝仁告訴記者,在村里打工,不用付房租,工作之余還可以種些蔬菜供自己吃,日子也蠻好過的。
據了解,像陳朝仁這樣在“綠豐”農業公司打工的村民,僅亥窯村就達七八十人之眾。他們每人每月收入少則2000多元,多則達到5000元。“如果我們村里沒有這個工廠,單靠種些糧食過日子,生活肯定很拮據。”在“綠豐”農業公司打工的村民這樣感慨。
筆者在店下鎮亥窯村采訪時,群眾們都說福建綠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當地群眾謀得就業渠道。這應該得感謝該公司董事長章學活。自小就接觸到蘑菇,后來又幾經闖蕩,積累了豐富的蘑菇種植經驗并拓開了銷售渠道,后來主種植杏鮑菇,曾在成都等西南地區建立起了龐大的蘑菇種植基地和銷售渠道。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回歸工程”的感召下,作為土生土長的店下人,章學活毅然放棄了在成都的事業,回鄉創業。
經過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決定在店下鎮亥窯村征地30畝,創辦福建綠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本著“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規?;?、管理規范化”的要求,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和工廠化種植的生產思路,建成一個集科研、技術培訓、開發、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效、環保、高科技生產的貿易企業,種植杏鮑菇。“當時我選擇了種植杏鮑菇,主要是因為杏鮑菇的出產周期很短。”章學活說,事實證明,杏鮑菇以其味香,口感鮮美,營養豐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自投產以來,每天有10多噸的杏鮑菇銷往上海、溫州、杭州等地,年產值達到3000多萬元。隨著一期的成功投產,今年將計劃投資1500萬元,擴大杏鮑菇生產規模,屆時年產量可達4000噸,年產值將達4000多萬元。該公司以杏鮑菇標準化、無公害、工廠化種植,是我市較為專業的食用菌產業化一條龍服務提供商。
與此同時,2010年12月注冊了福鼎市綠盛菌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00多戶村民發展致富?!踉贫?span style="display:none">toH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