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蔡雪玲)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人口紅利”正在逐年縮減,向機械化和自動化要“技術紅利”已成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7月24日,在市華益機車部件廠銅件車間,筆者看到只有一名工人在量孔加工專機前操作,他先把毛坯料銅棒放進去,輕輕按了幾下按鈕,不到2秒鐘,一個完整量孔就成型了。
“機器代替人工,操作簡單,裝配速度高,安裝更精確。”華益公司高級工程師聞智利說,“一臺量孔加工專機可完成10多臺機床和10多個人的工作量,并將人均產量從每天200多個提升至5000多,效率提高了20多倍。”
我市化油器生產始于上世紀80年代,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分解成眾多零部件的生產環節,發展了與生產化油器配套的模具、壓鑄、銅件、沖件、塑料件、柱塞、針閥等各種配套件企業,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產業鏈和專業化分工合作網絡。目前共有化油器及配件企業228家,化油器類型從摩托車化油器發展到通用機化油器、舷外機化油器,品種規格352個,產業工人2萬多人。
“機器換人”——如今被許多企業作為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推進器,我市化油器企業則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五年來,全市近50家化油器及配件企業共引進和購置主要的機械加工設備1442臺,動力頭3220個,主要檢測設備483臺,累計投資逾6億元。市化油器協會顧問廖新民說:“自動化設備的大量引進替代了員工近3000人,不僅緩解了用工壓力,產值也翻番。2012年,化油器整機產量13600萬臺,配件14500萬套,年產值75億元。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天津內燃機研究所統計,福鼎摩托車、通用機化油器產量分別占全國化油器總產量的40%和58%。”
手有“金剛鉆”,敢攬“瓷器活”。我市化油器“機器換人”的變革也帶動了科技創新和競爭實力的快速提升。華益公司發明專利——自動風門的控制,吸引了世界著名品牌“科勒”公司前來合作,并簽訂了每年100萬臺的長期合作訂單,開創了國內化油器向歐美發達國家技術輸出的先例。佳磐公司在原生產舷外機化油器的基礎上,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中小型JP系列舷外機項目”,改寫了游艇舷外機依賴進口的歷史。目前,我市擁有75項國家專利的自有知識產權,78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