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漁啦,海要養一養,人要上岸休息,這網也要修補修補。”連日來,沙埕鎮官城村漁民邱開初忙著保養漁船、修補漁網和漁具。
2001年,邱開初從小漁村搬到沙埕集鎮,從事漁業捕撈,從最初開50馬力的漁船單槍匹馬出海,到現在已擁有250馬力的大漁船和一個10幾人的團隊;從最初的居無定所到現在建起了新瓦房子。“這全靠沙埕的這片海和政府的補助政策啊!”邱開初說,“去年10月份剛剛將漁船換成250馬力,每次出??梢苑?00至400張網,主要捕撈參、魚和螃蟹,如果運氣好一次可以賺2萬元,加上政府每年補貼的10多萬元的燃油補助費,日子越過越好了,休漁幾個月生活不受影響。”
沙埕鎮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漁業資源,擁有1.4萬多畝的淺海和灘涂,海岸類型豐富、近海水域較好。近年來,沙埕鎮政府因地制宜,依托資源優勢,加大海洋漁業資源繁殖保護力度,積極調整海洋漁業結構,穩定海洋捕撈業,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漁業產量增長明顯。全鎮現有各類養殖網箱2.37萬口,養殖面積1.3萬多畝。海上運輸、輕網、流刺、籠捕和遠洋燈光誘捕等作業方式廣泛推廣,遠洋燈光誘捕船只達34艘。去年漁業總產量達7.9萬噸。
沙埕鎮水技站站長陳金明告訴筆者,養殖漁業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投資效益回報較慢,該鎮以完善水域灘涂使用、漁業權、財產保險三大機制來增強漁民的抗風險能力,消除養殖者的后顧之憂,緊緊抓住“從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從無標生產向標準化生產、從分散單一型向規模集約型”三個轉變把漁業養殖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效益最大化,讓養殖者增產增收,不斷滿足人們的市場消費需求。從采訪中,筆者了解到,該鎮正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裝備先進的海洋捕撈業,健康的海水養殖業。官城、南鎮、水岙等自然村發展大馬力的現代化鋼質漁船,捕撈范圍從臺山以東的238海區向更遠的海域擴展,推進了遠洋捕撈業的發展。同時大力倡導推廣大型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引進魚類新品種,養殖市場上熱銷魚類品種,提高競爭力。
據了解,當地海產品的銷售,除了本地的收購商,也有外地的經銷商過來收購。為保證海產品新鮮,第一時間運送到市場,他們會把漁船直接開到作業海域,如臺山、星仔島等地進行收購,通過各種靈活的營銷方式,加強市場的競爭,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提高漁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