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華隆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鑄鋼車間工人正在生產
“法蘭板就是一個支點,撬動企業轉型升級。今年正準備申請專利。企業二期工程明年也要開工了。”坐落于硤門鄉柏洋工業小區的福建華隆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邱禮文說,法蘭板已成為公司高科技主導產業,并成功延伸了上下游產業鏈,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2007年5月,返鄉創業的經濟能人邱禮文在柏洋黨委書記王周齊的幫助下,投資6500萬元成立華隆公司,引進北京鋼鐵研究院的法蘭板項目,生產廣泛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環保建筑材料。
可是,法蘭板生產技術被外國大公司壟斷,國內的研發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化尚需一段時間。華隆公司的項目研發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科研經費投入從100萬元到300萬元、500萬元,直至2000多萬元,持續的大投入,使企業資金周轉一度非常緊張。為此,柏洋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以村集體收入入股企業,并由村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黃玲玲,青年服務隊隊長鐘亞權等黨群代表發動28個黨員、團員村民帶頭入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10月,第一批環保型法蘭板試產成功。2009年,法蘭板系列產品進入浙江、廣東、江蘇等國內市場,2010年進入意大利、德國等國際市場。華隆公司成為我省目前唯一的法蘭板生產基地,2013年1—6月實現產值4.085億元,繳稅400多萬元。
這是硤門鄉在柏洋工業小區內“硬”闖出一條鑄造業之路的一個縮影。
企業走上了軌道,邱禮文的夢想又是什么呢?他告訴記者,就是有一天能讓自己的企業上市,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
公司發展了,還不忘提升職工的福利待遇。
2008年10月,曾在溫州工作的王慶喜,應聘到柏洋工業小區的福建華隆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后,漸漸喜歡上這里的生活。“城里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圖書館、超市、學校、酒店,這里都有。”
現在,王慶喜住的是公司免費提供的兩室一廳居室,他還在期待即將竣工的保障房。2013年,柏洋村開始動建全省首個農村保障房,建筑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用于安置外來務工人員。
工業小區的生產環境好了,就吸引了越來越多在外經營鑄造業的企業家回鄉創業。
“硤門要實現跨越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硤門鄉政府副鄉長周益寶說。2000年,硤門鄉利用高速公路施工廢棄的堆沙場,成立了閩東首個村級工業小區———柏洋工業小區。然而發展什么產業?以哪類產業為主打?如何發展?卻是擺在當地執政者面前的一道道難題。
相對于龍安、太姥山鎮以及店下等周邊工業區的發展,柏洋工業區起步相對較晚,皮革、造船、化油器等主體產業已經被“先入為主”,如果跟隨其他工業區的發展,卻是一個尷尬的境地。
然而,硤門鄉有著它獨特的優勢,海陸交通便利,有核電等大型能源企業做后盾,當地又有多人在外經營鋼鐵等鑄造業。于是硤門鄉就緊緊抓住這些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走上以鑄造業為主的工業之路。
如今,占地300多畝的柏洋工業小區實現了以鑄造業為主產業,現有永寶特鋼、國新閥門、申達鋼鐵、華隆金屬等家4家規上企業,以及遠泰金屬、國新閥門鑄業等多家鑄造業企業成功入駐投產。其中,永寶特鋼、申達鋼鐵、華隆金屬等企業被評為福鼎市功勛企業,申達線材獲福建省名牌產品。
周益寶說:“今年我們又擴建了福建申達鋼鐵有限公司,申達二期擬投資2億多元,計劃用地60畝,主要發展全自動高速線材生產線,項目投產后可增加年產值12億元,創稅近3000萬元,吸引1000多名外來人員到廠務工。”
“希望在路,致富在人?;A不牢,致富之路難行。”周益寶說。今年硤門鄉投入200多萬元重新修建了一條973縣道通往工業小區的道路,新建了工業集中區的排水排污系統和集中區的綠化,完成小區300米沿溪防洪堤,興建了一條從店下樹兜至福建申達鋼鐵有限公司的11萬伏線路及變電站,軟環境不斷提升,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增強。
今年硤門鄉提出了以產業升級為主線,在鞏固原有300畝工業小區的基礎上,力爭擴展500畝,形成較具規模的工業集中區。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充分利用硤門在外鑄造業實力,積極聯系、支持和引導在外民營企業家帶技術、資金、信息回鄉創業。
此外,今年柏洋工業小區還鼓勵村級引資興辦生產性項目,力爭年內引進1到2家規模以上的企業。
□ 廖詩雄 曹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