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10點,天氣晴朗,點頭鎮海堤上,海水已退潮。
站在堤壩上,望遠堤外,灰色的灘涂上,一排排海蠣竹竿嵌入泥土,綿延數千米,猶如在小孩頭頂上隨意剪過一翻后,留下一搓搓頭發,煞是有趣。
不遠處,一養殖戶劃著小舟,將舟上已用過的竹竿重新一把一把地布置在灘涂上,等待著過段時間,一粒粒肥嫩嫩的海蠣長滿竹竿。
這是一片綿延數千畝的海蠣養殖區,養殖海蠣是點頭鎮大多數沿海村莊開展小海產品養殖的傳統品種之一。
在海堤內,又是另一番景象,幾個漁工抓著鋤頭,乘著退潮之際,忙著在灘涂里翻泥土。只見一排排泥土隆起來,這不是種菜,這是養蟶。
“第一季蟶已經賣得差不多了,接下來一季估計要等到8月份(農歷)左右。”下午,龍田村村民、43歲的王成莊望著海水已漲潮,坐在閘門上笑著說,這幾年養殖蟶并不怎么順利,靠天吃飯,用工也貴,有虧也有賺,總的來說還是有賺點錢,但是今年估計能賺20、30萬元。
如今,有10多年養殖經驗的王成莊從一個小漁村搬到了鎮上居住,兩個孩子也培養起來了。“以前養殖都是一戶戶自己養的,這幾年我們聯合幾戶養殖戶一起租用政府的灘涂進行養殖。”王成莊告訴記者,以往各養殖戶各自為戰,抗風險能力差,養殖成本也高,現在通過合股養殖的新模式,實現規?;l展,大大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如今以他為主的養殖大戶已擁有230多畝的養殖區。而和他差不多規模的養殖聯合戶在點頭鎮還有3、4家。
近年來,點頭鎮利用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海水成分好等優勢,大力發展小海產品養殖,加快海域利用,創新養殖新模式,推廣養殖新技術,逐漸形成了以龍田村、江美村、馬洋村、觀洋村等沿海片區村為主的小海產品養殖產業區。
為了加快當地小海水產養殖規?;l展,今年點頭政府斥資800萬元,進行養殖池塘改造,推廣新型養殖設備的利用。如今,海蠣、青蟹、蟶、對蝦、泥蚶等小海養殖產品,加上海蜈蚣(沙蠶)等小海野生海產,已成為當地的特產,并深受市場的歡迎。
江美村便是小海產品養殖的大村,全村600多戶村民,500多戶主營或兼營小海產品養殖,絕大部分家庭都有養殖海蠣。
如今,江美村成立了點頭唯一一家小海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了20多戶社員從事小海產品養殖,并擁有獨自海產品牌“江美”牌,產品熱銷福鼎、浙江等市場。
“這兩年我們開發了養殖南美對蝦新品種,并改變了傳統的養殖模式,效益不錯。”江美村村主任繆佑鎬,也是江美小海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從蝦塘里兜出一籮筐活蹦亂跳的南美對蝦樂呵呵地說道。
“南美對蝦養殖,蝦塘可以不要在海上或灘涂里,拋棄了傳統的依靠海域養殖。”繆佑鎬說,南美對蝦是半咸水的海產品種,需要特殊的養殖環境。
南美對蝦養殖是一種上岸的養殖方式,通過離海域不遠處挖掘蝦塘,再抽取海水和淡水,按一定比例配置鹽度,從而打造一個封閉式的養殖區。
這種養殖區再利用地膜、增氧機、大棚等設備,從而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水環境,從而不受氣溫、海風、海水等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大大提高了養殖成活率、養殖密度以及相對降低養殖的成本。
“去年,合作社僅南美對蝦一項就有200、300萬元的收入。”繆佑鎬表示,江美村通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小海產品養殖業,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近萬元。
如今,江美村已經發展養殖青蟹、泥蚶、蟶、黃花魚、南美對蝦、海蠣等多種品種。“江美村依山傍海,有很好的地理優勢,盛產海鮮、蔬菜等。”繆佑鎬說,今年他們正在實施在南美對蝦的養殖區旁邊建一家農家樂,前來的游客可以在這里欣賞田園風光、海上風光的同時,還可以體驗釣魚的樂趣,品嘗到養殖區里鮮活的海鮮,吃到農地里新鮮的蔬菜。
這又是一項小海里“淘金”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