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種11畝蠶豆,產量11、12擔。”店下鎮東岐村陳老伯去年是第一年種植蠶豆,今年迎來了好收成。
當然,最高興還是東岐村的蠶豆種植大戶,叫鄭宜榮,今年在店下本地種植20多畝蠶豆,又在連江租了180多畝的冬季農田用來種植蠶豆。
鄭宜榮算了一筆賬:“我今年種植蠶豆200多畝,畝產量1600-1800斤,平均3.5元/斤,算下來產值最少有5600元/畝,扣去成本2500元/畝,純收入可達3100元/畝,再扣除請工人管理、采摘、挑運等費用,我今年就單種蠶豆就能收入三十多萬元。”通過種植蠶豆,鄭宜榮已經建起了新溜房,買了皮卡車、輪拖和起壟機等。
店下鎮蠶豆種植始于1998年果園套種300畝后,積極推進產業化發展模式,經過10年發展,形成了12000多畝的產業規模。今年店下僅蠶豆一項總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使得3600多戶種植戶增加收入。
十幾年來,店下鎮從“精細化”和“片區化”雙管齊下,打造蠶豆產業化。如今店下農戶除了種植雙季水稻外,還利用冬閑田種一季蠶豆,目前全鎮已形成“早稻-晚稻-蠶豆”的種植格局。目前蠶豆種植已發展到全鎮10個行政村,涵蓋20多個自然村,同時在太姥山、白琳等5個鄉鎮及蒼南、連江、莆田等10多個縣市推廣種植。
同時,店下農戶們采取了“抱團”的發展模式,特別是2010年福鼎市康禾植保專業合作社的成立,開啟了蠶豆產業產、供、銷一條龍模式,產業規模得以穩步擴張。
店下鎮農技站站長陳光敏說,目前,我鎮一方面積極依托福鼎市康禾植保專業合作社的優勢,引導合作社走“四化一統”(即耕作機械化、經營規?;?、管理專業化、合作組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兩保一分”(即保證農戶土地租金500元/畝、保證農民社員出工工資、年利潤按農民與合作社7:3分成)的發展模式,帶動有土地的農戶積極加入店下蠶豆產業發展隊伍。
此外,店下鎮蠶豆產量能逐年翻倍增長,與該鎮積極推廣農業“五新”技術,開展技術創新是分不開的。幾年來,該鎮通過引進新品種試種、農藥對比試驗、推廣新肥料、推行新機械、探索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大大提高了蠶豆的品質、產量和生產效率。
為保證產銷順暢,店下蠶豆營銷方式經歷了從單靠本地商人收購,到農戶走出去,再到經銷商走進來的“演變”。今年,店下每天都會迎來了200多名的經銷商前來收購,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了市場競爭,這樣種植戶就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來自安徽的經銷商劉騰景去年來店下收購蠶豆,由于店下蠶豆的味甜、質優、營業價值高等特點,讓他在去年蠶豆收購中嘗到了甜頭,所以今年一到蠶豆采摘季節就趕來收購。
店下鎮黨委書記楊祖良說:“目前,我鎮的蠶豆產業發展趨勢看好,產量逐年提高,已形成我鎮的獨特產業。”
為了進一步提高蠶豆產業發展,該鎮進來積極的未來規劃:
積極引進推廣蠶豆優質新品種,探索蠶豆高產優質新技術,嚴格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作業,合理篩選高效、低毒、凋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使蠶豆真正成為綠色食品,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以優惠政策和靈活的方式,吸引企業和個人來店下興辦蠶豆加工業,通過企業加工,帶動基地生產向規?;?、專業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加快完成蠶豆無公害生產基地申報工作和綠色食品標志,注冊蠶豆商標,充分利用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優勢,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