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張彬彬 廖詩雄)“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是未來30-50年增加碳匯、減少排放成本較低、經濟可行的重要措施。”4月8日,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博士在我市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報告時說道。
當天,市政府邀請李怒云博士蒞臨我市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報告。報告會上,李怒云博士從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國家行動與發展碳匯林業、國際碳市場與碳匯交易、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的建立、林業碳匯與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等5個方面,介紹了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國際政策和制度,國際碳市場的由來和發展;重點介紹了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通過綠色碳匯抵減碳排放的國內外政策,并用成功的案例,展示了我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推動企業捐資造林、“購買碳匯”自動減排,從而促進綠色增長的具體做法。
當前,氣候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森林是最經濟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形成碳匯。正因為有這種特殊功能,森林成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實現林業碳匯交易對于創新林業發展機制、突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資源優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切實提高林農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李怒云博士指出,林業碳匯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成本較工業減排低、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綠色就業、發展低碳游憩等獨特作用,是碳匯交易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而福鼎水熱條件好、森林覆蓋率高、生態優勢強,極有利于發展碳匯林業,生產生態產品,促進碳匯交易。
“企業購買碳匯指標,可以實現碳中和,贏得減排緩沖期,進一步實施科技創新,實現綠色增長。這是我國林業碳匯交易的探索與實踐,是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的具體體現,為促進企業自愿減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可以實現增加森林碳匯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雙贏。”李怒云說。
我國是全球碳排放之首,減排壓力巨大,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優勢,促進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重發展,我市機遇重大。對此,李怒云博士建議我市開展碳匯造林、森林經營碳匯計量監測試點以生產可交易的碳匯,實現我市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為國家碳匯交易提供高質量的碳匯產品。同時,建立福鼎碳匯專項基金,動員企業、個人捐資購買碳匯產品,實現“碳中和”,履行義務植樹,做好節能減排,為福鼎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目前,我市正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發展道路,發動宣傳率先動員干部職工參與碳匯捐資造林,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活動,反響熱烈。目前全市已募集碳匯造林款30.5萬元。下一步我市將積極探討成立福鼎碳匯專項基金,并成為福建省碳匯專項基金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