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詩雄 葉維庭 李志成
漫山遍野的黃梔子
李圣棉夫婦扦插黃梔子
“已經扦插了3天了,還有一大半。”3月16日,貫嶺鎮茗洋村村民李圣棉夫婦倆帶著孫子在田間扦插黃梔子苗。李圣棉說,一畝地可以扦插3、5萬棵黃梔子苗,今年他家地少,但也扦插了2畝多的黃梔子苗?!?span style="display:none">m79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三年前,李圣棉一直在山西等地打工,從事高危險的挖煤礦,年底回家的時候,發現村里很多村民忙著發展黃梔子,于是他便留了下來。“明年11月就可以收成了,一棵苗能賣2快多,一畝地可以賺5、6萬,值!”李圣棉說道。
“現在茗洋村就連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趕回來種植黃梔子了,大的一戶單單扦插黃梔子苗就達到17、18畝地。”李圣棉說道,由于村里土地有限,還有一些村民跑到外地發展黃梔子,他的小舅子就是到霞浦種植黃梔子的。
“這幾年,黃梔子的價格一直走俏。去年,鮮果一斤可以賣到5塊多。”茗洋村書記翁長弟告訴記者,如今村里的大部門村民開荒山、翻田地種植黃梔子,門前屋后、田間山野都是黃梔子樹。
“僅去年年底到現在,茗洋村黃梔子種植面積(包括育苗)從1000多畝,擴大到3500多畝,”翁長弟說,如今茗洋村成了貫嶺鎮種植黃梔子最大的一個村。原本茗洋村是種植福鼎檳榔芋的大村,可是看今年的情形,福鼎檳榔芋的種植規模將會大大縮水。
然而,10年前,黃梔子在村里只不過是一種長在山上的野樹,村民們從未想過,如今這種可以長出一顆顆黃橙橙的果子,卻能飛出一只“金鳳凰”。
貫嶺鎮分水關村,年已六旬的鄉醫許道鎮,從事過多年的中藥材收購,是當地種植黃梔子的帶頭人之一。90年代,他看到了溫州一帶對黃梔子的良好市場,回鄉發動群眾種植黃梔子,可是遭到了村民們嗤之以鼻。
“于是我向村民高價收購黃梔子果子。”許道鎮說道,村民便往山上采摘野果。由于沒有任何管理,野果的品質和個頭自然差強人意,賣不到好價錢。“那時大家都不懂得如何培育黃梔子,以為采些果子,隨便在山上撒就可以了。”
沒有好的種植技術,黃梔子種植就無法推廣,產量和品質就跟不上。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許道鎮從茶葉扦插中獲得了靈感。由此,貫嶺鎮開始了黃梔子培植育苗的推廣,種植規模迅速擴大,產量大增。
看到良好的市場效益,往往使得農民一哄而上,紛紛擴大種植規模。10年前,由于缺乏市場信息,對行情缺乏理性反應,導致黃梔子價格一直漲幅不定,讓當地群眾“受傷”不已。
黃梔子,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照,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而福鼎地處沿海地帶,紅壤土質,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能夠長出出具有獨特品質的果實。經有關方面檢測,我市黃梔子不管在色素含量上還是在藥性上,都大大優于江西、廣西等地的黃梔子。
因此,發展黃梔子產業,理應是我市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村致富的一條優選之路。為此,市政府及當地群眾并沒有拋棄這個土生土長在紅土地上的“黃家閨女”?! ?span style="display:none">m79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為了打開市場,貫嶺鎮茗洋村、分關村等幾個黃梔子種植大村,率先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尋找市場出路,以各種形式對外發布市場信息,不斷吸引溫州、江西、安徽等地的收購商。同時,合作社通過技術引導,加快黃梔子技術推廣,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為群眾種植黃梔子安上“雙保險”。
依靠外地市場,難以把握行情,終究會被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自產自銷,那將使黃梔子產業的發展“如虎添翼”。而引進加工企業將是重要的渠道,近年來,貫嶺鎮率先引進了福鼎康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加快黃梔子在當地深加工的進程。
當前,我市已然成為全國黃梔子主產區之一,產品銷往國內各大中藥材市場,占有市場很大份額。全市種植黃梔子面積達2.1萬畝,僅貫嶺鎮達1.3萬畝,年產鮮果6000噸,產值5400萬元,藥材綜合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我市正準備繼續引進福建省前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欣諾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在福建省農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福鼎黃梔子已被列入農業部2013年度“948”科技扶持的中藥材基地,當地將加快辦理黃梔子GAP醫藥行業認證,爭取將福鼎黃梔子列入工信部2013年度中藥材生產項目。
“扶持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專業化產業鏈;發揮好黃梔子、檳榔芋等協會平臺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標準化和規?;l展”貫嶺鎮黨委書記李彤在今年的黨委工作報告說道。今年,我市繼續加快推進黃梔子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的進程,按照規?;?、產業化、科學化的發展思路,福鼎黃梔子將走向集種植、加工、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